
摘要:《梅雨之夕》男主人公在雨中漫步时,内心真实情感与景——“雨”之间的双向互动,表现出在都市备受压抑环境下,精神家园被边缘化的痛心。这种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如朦胧细雨般丝丝沁入人心。作者虽然没有花费大量篇章来表现,但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世界失落的孤独者形象。
关键词:施蛰存《梅雨之夕》精神家园失落与坚守
施蛰存作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其作品《梅雨之夕》主要剖析了一个已婚男子对漂亮姑娘想要接触的欲望。这种欲望与传统“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背道而驰,反映了作者反对传统封建,大胆追求自我本真的态度。但在某种程度上,文本运用性心理分析写作过于模式化,反倒是开篇情景交融处所表现的情感显得真切感人。
一、极端的性心理
潜意识的流动外现了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大多数只能在梦中得到满足,因为“稽查机制”①发挥相应的作用,使欲望不能赤裸裸地表现自己,而当潜意识战胜心理稽查机制时,欲望随之暴露。
梅雨之夕中“我”在现代文明压抑的浪潮中渴望放松这种机制,外现自我本真欲望。作者在进行心理分析时运用了夸张手法,性心理、性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看到一位美丽女子,想要与之接触的念头不是没有,但想一想,笑一笑也就过去了。而作者则紧抓住这部分欲望,夸大它、外现它,让“我”一直停留在这种欲望中,不能自拔,所以就有了“我”的奇怪行为:在少女旁边老是站着不走,被女子认为是不怀好意。作者极端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寻找、追究潜藏在人性中的正常欲念,将其扭曲化,通过心理分析表现出来。把性欲望外现化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敢于表现自我,相悖于封建传统思想,但未免还是过于僵化。在作者很多作品中,都是将性欲望无限扩大,使主人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物变则妖,过犹不及,过分地让意识流占据主导地位就会成为一种妖异的存在,人也随之心理变态。类似于“石秀”、“将军”之流近乎变态的心理,就证实了过于极端化的性欲也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在《梅雨之夕》中,作者却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结点,心理描写舒展而周密,情节发生真实而自然。
可《梅雨之夕》终究还是走入了作者给自己设下的怪圈,一种格式化的文调。性心理占据整篇文章主导地位,作者将艺术虚构纳入五分之四的格局,十分之九的情感表现,是自我的应试化写作。反倒是开篇情景相交融处,作者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城市异化者的孤独情感。
二、情景交融——雨中现真情
《梅雨之夕》致力于触动人物内心,表现出纤细的情感,还“渗透着古典的意味与情境”②。一开始,只是因景抒情,对这梅雨倒并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不过是雨中疾驰的车轮,不论怎样躲都免不了被甩上泥水,可是即便这样也不肯听从同事们的意见,不肯坐车,宁愿步走。此时的意见便发生分歧,在同事们的普遍认知中:既然不喜欢这样,那么就选择那样。可文中主人公却不这样认为,虽有所抱怨,仍然坚持在雨中撑着伞回去。这时候,“我”的行为便为其他人所不能理解:“人家时常举出这一端来说我太刻苦了,但他们不知道我会得从这里找出很大的乐趣来。”③情感取向,或者说精神世界取向的不同此时在文中表现得也还算隐蔽,而这不同也是由“雨”这一景物所牵扯出来的。当一个人与大众表现得不同时,要么为人敬仰,要么受人排斥。显然文中的是第二种,但是这种情感在不同环境下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现代化大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戴了面具的,没人愿意直接表达负面情感,所以大众之于异类更多的是疏离。
“细雨”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更多是诗意的化身,是美学概念的“景”。主人公因雨生情,“雨”这一物象生发感情。此处“雨”的意象作用在某些方面可以与《雨巷》相提并论,朦胧而又惆怅的淫雨,苦闷的内心,相互映衬。是“雨”激发了内心情感,同样内心情感又表现了对“雨”的喜恶,这二者之间充满了辩论色彩。虽说是因景生情,可到后来的情景交融之时,又怎么能说清楚是景生发了情,还是在情的作用下关注了景呢?在运用情景论进行创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添了些许哲学意味。
在《梅雨之夕》中,不论是内心的郁闷还是精神世界的失落,这种情感的进一步表达和深化显然离不开景“梅雨”。恰如一句颇具禅味的话语——“何必这样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着雨”④所表现出的那样,雨和感情“浑融合一”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不分景,不分情,分开即是不完整。此时的“雨”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雨,而是被同化了的物象,是心物双向互动,双向接近,最终融为一体的结果。在雨中撑伞缓步而行,看似步伐闲适,实则心中感慨颇多。雨中的人们急迫地躲避,明明知道降下来的是雨,是不会产生生命上的危险,但恐怕衣裳被淋湿,脚步就开始踉跄,进行一场无意识的纷乱。自己爱在雨中散步,却被他人所不能理解,在不同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在这头,连同“我”的雨,“我”的追求,世界却在那头。“雨”之于“我”已不再是外物,而就是另一个“我”,真实却不受欢迎。无论人们喜欢或不喜欢,雨还依然下着。“但要是我不曾感觉到雨中闲行的滋味,我也是会得和这些人一样地急突地奔下桥去”⑥,这就是文人的素养,要是“我”不曾受到过高境界的洗礼,“我”依然平庸;而当众人皆庸时,“我”依然坚守,哪怕不容于世。这个高境界是“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东西。在那个特殊时代,“我”可能苦闷,可能彷徨,可能因为追求被边缘化,但精神家园要永远坚守。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