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微时代的电影形态

时间:2014-08-11 10:2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刘杨 点击:

  【摘要】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电影形态,本身是大众文化兴起的表征。其代表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制作与认知图式影像化的可能,也为以往电影传播中的“观众”提供了自我影像化书写的一种路径。然而微电影理论建设还相对滞后,相较于传统电影复杂的影像语言,微电影的摄制应该考虑保留基本的技术手段,去除不必要的复杂形势,在镜头语言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 微电影;艺术形式;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微电影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电影形态,它本身折射了时代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越来越个性化的时代中形成的微文化样态。近年来这种新兴电影形态也引起了学界关注。总体而言,学者们关注微电影的内容与商业意义较多,却鲜有对微电影艺术形式本体的深入思考。

  如今,在微电影网上,微电影被分为爱情、战争等22个种类,内容极为驳杂,其实这只能说是最宽泛意义上对微电影的界定。较为严谨的态度应该能意识到对微电影的划界不能局限于时长,而应将之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与媒介形式来定位,因此在笔者来看并不是所有时间短的电影或者视频都是微电影。我们知道,一种艺术门类能构独立于艺术之林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如果用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法来讲,对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思考,首先应建立在在对其文化特质加以讨论的基础上,进而在理论关切上从“拍什么”到“怎么拍”有所位移。

  一、微电影艺术形式的文化意义

  在笔者看来,微电影是当代生活中以个体化的艺术制作为重要特征,以个体差异性为认知图式,时间较短、内容集中的一种电影形态。回顾微电影的发生与发展,商业性微电影是其重要源流,也即因此微电影这种和商业的结合,被不少的学者在媒介特性、传播效应等诸多方面加以考量。这些当然是必要的学术研究,但不可忽视的是,越来越多人将微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别,拍摄了大量非商业性微电影,改变了微电影的类型结构。这固然因为微电影免去了传统电影从投资到拍摄中许多客观的限制,不过从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来看,它的多样化不仅仅是微文化本身的表征,还带有一种大众文化的印记。

  有研究者将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做过如下概括:“碎片化叙事是相对于传统叙事而言的,传统叙事一般倾向于线性的、完整的展示故事的全貌,注重故事的起承转合,戏剧结构要素交代得完整而充分,而微电影受篇幅以及其观赏环境所限,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典型的碎片的特点,即强调突出戏剧的高潮部分,而对其他部分做略微描述。”[1]21笔者以为这依然是一种后现代文化范式下的理论概括,并不足以概括当下“微文化”的精神特质。实际上,在西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超越后现代性,而对新兴艺术以“当代性”重新命名,认为“当代性”实际上“革新了对独特性和对可能性的处理,不管是种种‘现实’的独特性还是它所展现的个性的独特性”[2]213。后现代艺术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戏剧、音乐、绘画,虽然是对原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但说到底还是一种试图在延异与散播等概念用以解释具有普遍性的存在状态,其解决的问题依然是语言、艺术与人类普遍性存在的关系。故而所谓后现代意义上的“碎片化”依然是整体观意义上的碎片化,并不能等同于当下方兴未艾的“微文化”。而微文化时代的艺术则强调的是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制作,也即是说,微时代并不预设世界是总体性还是碎片化的,而是强调每一个碎片即是一个自足的整体。落实到微电影,它所传达出来的媒介语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将微生活影像化的艺术实践。正因如此,微电影便不再负载通过个性化的叙事去反映出时代精神或解构某种宏大主题,这也不同于后现代艺术以戏仿、拼贴、无厘头等方式把碎片化的个体看成是代表了世界存在状态的个体,微电影的对象就是一件商品、一个人的遭遇、一段感情亦或是一次偶然的邂逅等等,这些“个体”不必要成为他人或世界的表征,也不必隐喻或暗示某种存在状态,它追求的并不是“此在在世随时都已揭示了一个世界。”[3]128相反,它致力于表达的是每个个体的自身关切,并不寻求一个人的方式达到和揭示“世界”。

  如果说上述内容构成微电影存在的语境的文化基础,那么具体到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形式,微电影在这个时代出现其意义和价值也首先在于这种形式的意味。这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言:“在每件艺术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4]29-30。除此之外,微电影的艺术形式不仅仅具有突出的审美意味,还在媒介意义上革新了既往的电影生产与传播方式。

  回顾电影史,电影从最初的一种新技术手段,逐渐发展为一种艺术门类,直至微电影出现之前,“业界人士”/“观众”始终有着较为明晰的区分,因此无论电影所讲的故事所么通俗,它始终是一种精英文化的产物,尤其是电影理论日渐发达使得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高度程式化,因此无论是爱情、战争、历史还是名著改编,其实都是由导演、编剧等多部门在导演中心制之下共同制作完成,而观众分享的只是一个制作精良的故事。其实传统电影哪怕表现的是现代、当代人的生活和最新的观念,也终究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其媒介语象在于建构一种中心话语向观众辐射,无论观众认同与否,都首先要面对这套话语,在此基础上赞同或者批判这套话语。哪怕是生活化的电影,实际上也反复使用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将生活的故事重新剪辑。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则是真正意义上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微电影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并将更加趋于生活化。正因如此,它并不像传统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语言以符号化的方式来传达一种隐喻。微电影的文化意义则在于它使观众有了自我表达的媒介手段,正如有论者所言:“微电影则因为播出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入少等特点成为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情诉求方式。”[5]“观众”不再通过观看电影中别人对生活的一种概括和提炼,而是可以用电影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种种主题的理解。让每个人能从被代言到自己立言,也是微时代的各种媒介、艺术门类的共同特点。

  这里要强调的是,传统电影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公共媒介,并且在消费文化时代,电影必须要考虑的是人物、情节的代表性,镜头语言的恰当运用等诸多问题,从而保证吸引更多的观众以获取票房与商业价值。然而当下大多数微电影由于没有院线上线压力,因此更重要的是对个人化的强调,观众观看微电影也是与另一个个体的对话与分享。这样来看,微电影的欣赏方式是这个时代另一个重要的文化表征,即情感场域的私人化。以往走进电影院观赏电影,个人的观影环境与周围观众实则构成了一个情感场域,而微电影基本上以网络为平台,以电脑、手机、psp等多种电子终端为播放方式,因此我们也应该将这种艺术形式视为一种新的媒介文化的兴起,而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6]33微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是人能以自己为尺度去进行影像实践,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表现对象实则都具备了一种高度独立性的文化品格。

  当然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讨论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及其背后的微文化走向是这个时代的全部,不过也应该承认的是它构成了时代文化场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的文化形态尽管丰富多彩,却是在一个层面上向多个价值向度延展,而微文化的意义在于实现了文化的分层,即以电影领域而言,有了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电影形态也不仅仅是以往同一平面上的多样性,而是在艺术实践中彰显了当代文化的层次性。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