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及其扩展

时间:2014-07-21 10:45 来源:发表吧 作者:王岩松 点击:

  摘要:我们都知道,自然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自在的自然转化成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艺术家走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是画家用画笔和心灵与生活直接交流和沟通的必要途径。西方绘画发展到今天,写生的概念和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当下更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也有专门的写生作品,成为了当今绘画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这种直接的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进一步扩展了写生在绘画体系中的意义,成为保持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写生;绘画;模仿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2一、 写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中西方画家都非常重视写生的,而写生也是西方绘画最重要的观察方法。艺术家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把握世界,就与我们的眼睛发生了关系,与我们的观察方法发生了关系,进而与我们的视觉艺术发生了关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善于用理性的、科学的思维在绘画领域进行探索,尽力让二维平面的空间呈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感觉,于是他们发现三维透视画法的原理及其解剖的原理。使形与空间的关系更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艺术确立了一种必须的模式即写生。西方写生更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结构的理性分析。而中国绘画对于写生,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注重抒发自我感受和由此而引发的自我人生体验和情绪。西方的艺术家都已经拥有了超凡的技巧,达到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使之和谐。眼与手的配合,使得理性与情感,现实和理想在绘画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即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协调。但中国绘画对于这种平衡的大胆打破,正是写生外延意义的体现,体现不仅仅是一种眼和手对于客观自然景物刻画的“真实”更体现了一种客观对象和主观的“真实”,的统一。

  二、 写生是艺术创作乃至艺术生活的源泉

  写生作为中西方绘画观察方法的“代言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其形式与意义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我们所说的写生,一般初级阶段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和体验,而这种体验则大多来自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速写的积累。通过写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再根据自己的搜索对掌握的大量速写资料加以整理,创作出符合艺术家审美要求和审美观点的艺术作品,这是在画室里空想所无法达到的。德国现实主义画家门采儿其朴实的画风、精湛的技艺和勤奋的态度,赢得了无数中国艺术家们的尊敬。而我们敬畏的不是大师的名誉与地位,而是他一张张生动的速写。门采儿一生画了大量的速写,他深入工厂、车间还有工人群众中间,这些生活的场景被他记录了下来,创作出了一批令我们震撼和感动的艺术作品。《轧钢铁厂》就是其中的一幅,而这正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写生、来源于“观察”。因为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材料,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从艺术的视觉敏锐地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艺术家应当养成一种自觉地、情不自禁地乃至下意识地观察和捕捉艺术素材的习惯。

  这种独特的经验转换变艺术家一种独特的能力,我认为是写生的高级阶段。他们往往能在常人认为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感动、发现艺术创作的灵感。由此可见体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而观察是体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写生又是观察生活从而变成所得的必要方式。这种自然而然的习惯首先成为了一种记录方式,因此古往今来就算是原始社会时期对人类的生活记录,对飞禽走兽形象的记录都是用写生的方法。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神的想象和描绘、文艺复兴时期对宗教和传说的呈现,还是十七、十八世纪王宫贵族精美装饰品的描绘、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对真实生活状态的反应,还是印象派对传统绘画“标准观念”的“突破”……写生和观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可以是本能的模仿,可以是形象结构的分析,可以是创作之前的构图尝试,可以是艺术实践的素材积累,还可以是对生活的直接表达……

  而写生的升华阶段的表现在中国画写生过程中尤为突出。与西方化相比,中国画更是一种对自然的直接写生的表现,是一种写生方式为主的“人化”的真实,这种写生也可是中国画直接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面对自然而激发的主观化的产物,通过主观化的布局,而重新构建的心中的、主体化的自然,这个过程为写生在当下绘画中的意义转换予以启发。

  以艺术创作为例,任何艺术创作,无论是模仿现实的艺术,还是偏向表现内心体验的表现主义,都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植根于对周围世界丰富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之中。艺术的任何创作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生活在创作主体的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在当下,有的人虽然经历十分丰富,但并不能感受生活,并不会观察生活。写生作为一项“初级”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本方式,作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在此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艺术家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能敏锐地感受生活,而这种感受是不同于功利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分析说:“就知识而言艺术家肯定不如将军和战士对战争经历得多,为什么战争艺术家能创作出令将军和战士感动的军事题材的作品呢?这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够运用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获取比别人更多(下转第20页)中国油画中的诗词意境表现与创作革新

  徐泽(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与古典绘画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意境长期以来是中国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精神生活的理想状态。在油画创作中融入诗词意境,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油画创作显现出浓厚的东方气质,应成为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油画民族化之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油画;诗词;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6-2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释,首先,文艺作品不管通过文字组合还是形象再现或改造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这种系统带有具象的形态特征;其次,通过形成的这种具象的形象系统以及解读这个形象系统的人自身的文化结构和人生感悟所诱发和开拓出的想象空间和情绪流露。这种具象的形象系统与想象的系统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核心,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古典绘画,它们在意境表现上有着极为统一的特征,即如叶燮之语: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赤霞楼诗集序》)

  一、 诗词意境与“诗画一律”

  苏轼曾经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代绘画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同气连枝,相互辉映,有着极多的相通之处。诗人和画家都是凭借敏锐的感受力,触发自身的强烈感情,对对象作生动地描绘,同时借助情感与想象,对对象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在具象的“景”之上,营造更高的“意境”,而这个“意境”往往就是主题之所在。

  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如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态的荡漾的水面和静态的山峦草木被并置在同一个空间,吟诗之人在此空间中便处于画面观察点的位置,读者可以想象水天交接处虚拟而真实的“线”,天空与海面所构成的“面”,这一虚拟空间中的点线面的交错穿插无异于一幅真正的山水画作品,而其中的动静、节奏又与中国绘画所讲究的经营位置、气韵生动,虚实对比、疏密表现十分契合。继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联想与比喻的方法将自然景色进一步延伸到宇宙景观,客观物象被升华为意境,展现出诗人气吞山河的胸襟与气魄。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画面感极强的诗句,读之可见诗人轻松、随意、淡然的生活状态,但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田园诗的兴起正是由于现实的烦恼从来不曾远去,而诗人通过诗歌描写出如此美妙画面,正是寄情于景,表达精神的追求与理想。中国山水画的滥觞也正在这一时期,而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孤高澹远的情怀,不正是与诗人所表达的如出一辙吗?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