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童话作为儿童所接触的第一本教材,其内容的呈现让儿童了解世界里的真善美的同时,也要反映这个社会中的阴暗面,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理性观念。罗尔德的童话就十分重视这方面的作用,罗尔德毫不避讳地在他的童话中采用艺术化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伦理、家庭伦理以及善恶伦理的阴暗面。让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独立的思考来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因此,罗尔德的童话在伦理学方面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在儿童的伦理学启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罗尔德·达尔 童话 环境伦理 家庭伦理 善恶伦理 儿童伦理观塑造
童话作为一种特别为儿童创作的文学种类,它不仅要承担起表现人性美好、善良和奉献的责任,也要适度地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阴暗的一面,以起到教育儿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等理性观念的作用。罗尔德的童话充分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宣扬真善美的童话大潮中,罗尔德的童话直面人性阴暗面、直表伦理禁区的写作特色可谓独树一帜。在自然伦理、家庭伦理以及善恶伦理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些表现童话禁区的内容对于儿童的理性培养,以及善恶观念和伦理观的建设有着突出的贡献。
一、环境伦理的烛照
人虽然是一种社会动物,但是他与自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不断变化的联系。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许多自然现象不能被人类所理解,于是神化传说就应运而生了。在这些神话中,人类相对于自然处于弱势的一方,对于自然只能处于屈从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类不再惧怕自然,也不再屈从于自然,人类对于自然的掌控,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渐渐出现裂痕。因此,人与非人类生物及自然环境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健康环境伦理关系变得势在必行。所谓的“社会环境伦理是一种新伦理”{1},“它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伦理的新特征。人类应当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后代负有道德义务”{2}。儿童作为未来的主人,对于他们的自然伦理的教化也就变得十分的重要。童话作为神话的继承者,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教材,势必要注重对于自然的表现。罗尔德的童话中从正反两方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结局,以期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罗尔德的童话中对人类侵占非人类生物生存资源有着一定的表现。如《魔法手指》中“我”的邻居革利戈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他们以打猎为乐,把杀戮当作乐趣,即使是“只有八岁的菲利普,都有自己的一支枪”{3},他们完全不会对于杀戮动物有任何负罪感,在他们眼中这些生物是无感情也无知觉的,杀戮他们仅仅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游戏,有一次“他们要去打的是野鸭子……第一个小时里打了十只野鸭子,他们在第二个小时里又打了六只野鸭子。‘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革利戈先生大声地说道,‘真是太棒了!’他简直高兴得发狂了”。从这段文字中很明显地就可以感觉到,革利戈一家完全把残忍杀戮动物当作了一种娱乐,他们发自心底地认为人类的位置凌驾于所有非人类生物的生命之上,在他们看来如果有人为这些生物抱不平都是不可思议,“男人和男孩子们杀死动物就是为了从中获得乐趣,我觉得这事好像是不对的。所以,我常常设法不让菲利普和威廉去干这种事。我每次去他们家的农场,都会尽一切可能劝他们不要干这种事,但他们只是一个劲地嘲笑我”。“我”与菲利普、威廉同样作为儿童,对待非人类生物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革利戈先生及革利戈太太对生物的蔑视态度对于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就觉得人是凌驾于其他生物的高级的存在,从而对其他生命缺乏基本的敬畏感。同样在《蠢特夫妇》中,罗尔德表达了这样的内容,蠢特夫妇在互相捉弄对方的时候,他们常常将青蛙或蚯蚓掺在食物中来捉弄对方,在树上涂满胶水来粘住鸟类,“他们两个曾在一个马戏团里当猴子驯养员,他们常常教猴子耍把戏……这些猴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拿着大顶做。它们必须拿着大顶跳舞,必须拿着大顶踢足球……甚至还得拿着大顶吃喝,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些猴子不得不这样做,否则它们什么也得不到”{4}。蠢特夫妇同样是人类中心论的践行者,在他们的世界里,非人类生物可以是恶作剧的工具、是食物、是玩物,与人类完全没有对等的地位,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与环境伦理观截然相背的。所谓的环境伦理观认为“必须主张,某些非人类存在物的道德地位”{5}。为了佐证这一点,罗尔德赋予了这些非人类生物以思想和意识。它们对于自己被虐待的状况感到不满,并奋起反抗,为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空间做抗争,反抗这些虐杀它们、自以为是的人类。最后的结局也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虐杀野鸭的革利戈先生一家变成了野鸭,他们的家被那些他们追杀的野鸭占据后,只能过着风餐露宿无家可归的生活。而以虐待猴子为乐、时刻让猴子拿着大顶的蠢特夫妇最后自己的头粘在地板上后,只能永远拿大顶了。这样蠢特夫妇体味到了他们所虐待的非人类生物的感觉,自食了恶果。
在表现人类侵犯非人类生物生存空间的内容之外,罗尔德也表现了人和非人类生物和谐共处的内容。如《詹姆斯与大仙桃》中小詹姆斯与老蚂蚱、蜈蚣、萤火虫、蜘蛛、瓢虫、蚯蚓这些在儿童眼中有些恐怖的生物共同和谐地生活在大仙桃中,詹姆斯和它们在一起感受到了两个姨妈不曾给过的温暖和快乐,脱离了姨妈的虐待,和这些动物一起经历了一场异常刺激的旅行和冒险。值得注意的是和詹姆斯在一起的这些动物都是拟人化的,它们都具备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在暗示儿童这些动物已经进化得很高级,几乎赶上或等同于人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叙事策略,婉转却直白。这些兽类的形象以其原始的思维特点,特别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心理”{6}。
《詹姆斯与大仙桃》和《魔法手指》《蠢特夫妇》无论是在人类与非人类生物的相处关系还是主人公的结局方面的设计都是截然不同的。这种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儿童自己就领悟到哪种与非人类物种相处的状态是正确的,使儿童明白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首先要“把动物的苦乐考虑进去……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拥有天赋的生存权和自由权……凡能带来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凡带来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动物也能感受苦乐……痛苦就是痛苦,不管它是发生在人的身上还是发生在动物的身上……我们有义务停止我们那些给动物带来痛苦的行为”{7}。罗尔德没有直接将这些理论和说教强加给儿童,而是巧妙地通过童话主人公不同的结局让儿童自己对这些行为做出道德判断,这种让儿童在童话故事中自主的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潜移默化地向儿童灌输正确伦理观的方法才真正发挥了当代童话的教化和启发作用。
二、家庭伦理下的儿童反抗
罗尔德的童话对于家庭伦理的极端化表达一直颇受争议,在他的童话中表现了许多夫杀妻、妻杀夫、侄子杀害姨妈、外孙杀害姥姥的主题。有些人就在怀疑这样的主题在童话中的表达是不是适当,会不会对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罗尔德这
是用这样极端化的家庭伦理行为,向我们表达了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是可以反抗的,儿童凭借自己的力量是可以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合理权利的家庭伦理主题,从而帮助儿童树立自主意识,摆脱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
所谓儿童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毫无疑问是相对于父母、长辈等主体地位的家庭成员而言的。虽然罗尔德的童话所塑造的家庭已经是家庭伦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无血缘的一夫一妻的家庭伦理模式。但是,儿童仍然在家庭中处于传统教育的樊篱之下,处于无尊严不平等的失语地位,正如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规定”“每一种规定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
另一个人……被压迫者的行为是一种被规定的行为,实际上是在遵循压迫者的旨意”{8}。许多秉承传统教育家庭的家长,由于他们的角色充当了教育者,他们总是打着为孩子的名义,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罗尔德在他的童话中更是将这一点充分极端化了。如《詹姆斯与大仙桃》中失去双亲的小詹姆斯和大头钉姨妈、海绵团姨妈生活在一起,她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詹姆斯的任何请求,总觉得他就是个捣蛋鬼,一出去就会给她们惹麻烦。正如当大仙桃被媒体发现纷纷来报道,小詹姆斯请求姨妈让他出去看看时,海绵团姨妈不但没有答应,还说“那个可恶的小畜生,要是叫他出来到处乱走,对每个人来说,都会碍手碍脚的。……我们最不愿见的就是让你这样的孽障碍手碍脚,把事情搞乱”{9}。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们称小詹姆斯为孽障、捣蛋鬼,说明在她们的潜意识里根本就不认为小詹姆斯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的存在只会捣乱、碍手碍脚。无疑这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于是他们也如这两位姨妈一样将孩子关在家里不准他们四处活动,这无疑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也间接地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意志。在《玛蒂尔达》中作者同样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小玛蒂尔达酷爱文学,她简直是个天才,才四岁就几乎读便了图书馆的所有儿童读物,但是她的父母并不认可这一点,尤其是他的父亲,将她的才华当作碰运气和浪费时间。玛蒂尔达的生活显然是和他的父母格格不入的,他们只关心生意和钱,休息时宁愿看电视也不愿碰书,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母权威性自然就让他们认为“钱是肮脏的”,连吃饭都想看书的小玛蒂尔达是个怪物。他们从不会试图了解她,更不会反思自己。于是,对于“沃姆伍德先生和太太就等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好把他们这个女儿像痂那样剥下来扔掉,最好扔到另一个国家去,甚至更远一些”{10}。他们对于这个天才般的女儿只有厌恶,“这一对过于愚昧的夫妇,只局限在他们自己无聊的渺小世界里,丝毫没有注意到女儿的不平凡之处”。正如许多传统家庭一样,完全正常的哥哥受到了父母的偏爱,智力超群的玛蒂尔达却被父母认为只是一个“吱吱喳喳的多嘴丫头”。正是这种畸形的家庭伦理秩序,使得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子女的行为,父母的行为限制了孩子的作为。也使得多少如玛蒂尔达一般天才的儿童被扼杀在“摇篮”里,沦为平庸。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找回儿童的话语权,儿童不能再只做家庭中的傀儡,任意摆弄的娃娃,他们应该敢于对不公平的评价和对待做出反抗,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童话作为儿童接触的第一本教材,它具备“帮助儿童宣泄负面的情感,还可以让儿童存于意识层面上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11}的功能,罗尔德在他的童话中也恰恰利用了童话的这种引导功能,他鼓励儿童不再做应声虫、受气包和模仿者。在他的童话中小主人公都对不公平的待遇发起了反抗,为自己的合理的生存环境而抗争。如《詹姆斯与大仙桃》中,小詹姆斯终于不再默默地忍受姨妈们对他的不公对待,跟他的动物朋友一块坐在大仙桃中逃离了这个处处限制他的家。同时,作者夸张地塑造了压制儿童天性的控制者的悲惨结局,“大头钉姨妈被海绵团姨妈绊倒了,扑在了她身上。两人双双躺在地上,拼命地撕打、尖叫、挣扎着想站起身来。然而,还没有来得及站起来,巨大的仙桃就压在了她们身上。只听到扑哧一声。接着便是一阵沉寂。……已经给碾得平平的、薄薄的、毫无生气地躺在草地上面,仿佛从画书上剪下来的洋娃娃”。而小玛蒂尔达也通过一些类似恶作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不满,为自己的合理行为做出了必须的抗争。罗尔德认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能够释放并发展自己的天性,为自己的合理权益作斗争是极其必要的。“随着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也有自己的感受、观念和倾向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能够对其直接环境中的事物进行客体化,儿童的自我逐渐从他者性占压倒性优势的范围中慢慢分离出来”{12},儿童只有从父母的占有性压制中解脱出来,才能够彻底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独立决定权的个体。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