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

时间:2014-07-01 16:18 来源:发表吧 作者:陈佳 点击:

  摘 要: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充分肯定了化装对于舞台演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剧评家们对于旧剧化装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其所持的态度也有所差别;他们对于新剧化装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和要求,并对化装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剧批评;舞台化装

  中图分类号:J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18-03

  化装是戏剧舞台美术中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手段。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中,有“化装”和“化妆”两种不同称谓,但其含义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指戏剧演出前“对演员的面部器官、须发以及身体裸露部位进行修饰,以达到美化演员仪表、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的艺术手段”。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不仅从总体上论述了化装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还对传统戏曲和新剧的化装分别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探讨中,既有尖锐的批判否定,也有积极的改良主张;既有原则性的理论指引,也有具体的方法介绍。

  一、戏剧化装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舞台美术中的一种造型手段,化装对戏剧演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扬铎《汉剧丛谈》云:“戏剧现身说法,以化装为主。”就汉剧而言,“其化装之妙,真令观者神往,若真有是事、真有是人也。”可见,化装作为舞台演出特有的艺术成分,能生动地展现剧情、刻画人物,并有效地吸引观众注意力。

  冯叔鸾在《啸虹轩剧谈》中论道:“同一人也,而使之倏为士夫,倏为仆役,倏而僧道,倏而杂技百家,且倏而男,倏而女,变化不穷,形状万殊,则惟化装之术能然也。故演剧者必具两大能事,一则研究戏情,变化神气,此精神上之能事也;一则研究化装,变形化态,此物质上之能事也。”作者认为,演员之所以能够塑造不同身份、职业甚至性别的舞台形象,主要得益于化装技术的实施。因此,研究并掌握一定的化装之术,是戏剧演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昔醉的《新剧之三大要素》对化妆的作用和意义论述得更为充分:“化妆之术,视若甚易,而为之极难,苟非研究有素,断难深得其中三昧。夫演剧者之相貌、年龄,不能与剧中人一一相符,貌不凶恶而偏起盗贼,年不老大而恰串龙钟,演来虽极精细,而扮相终嫌不肖。若老生定觅老者来扮,花旦须请佳人串演,如此人材,试从何罗致。无已惟有描摹剧中人之色相,化妆成之。故新剧之精神,全在化妆术,改去庐山面目,化成剧中之人。彼现身红氍毹上者,或艳如西子杨妃,或丑若无盐嫫母,而其本相,初非显分妍媸,惟化妆神手,则美丑立变。苟演者不善化妆,艺术即不得谓之完全。”他认为,演员的表演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化装的辅助,其演出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化装能够遮蔽表演者原来的面貌,产生某种特有的造型效果。在戏剧演出过程中,如果融入化装艺术,则更能充分展示舞台人物的审美价值。

  二、对旧剧化装的批评

  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对俊扮、脸谱、髯口、头部装扮等旧剧化装都有一定论述。然而,剧评家们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看待旧剧化装的态度也有差别。有些剧评家以真实性为标准,对旧剧化装持批判态度,完全否定其价值和意义;有些剧评家虽然也斥责旧剧化装,但由于是出于合乎戏情的考虑,因此,其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还有些剧评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客观认识旧剧化装的艺术价值,为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提出积极的改良意见。

  冯叔鸾虽然肯定化装对戏剧演出的重要性,但他对旧剧化装却十分反感。在他看来,“化装之在旧剧,拙劣极矣。红脸绿脸,如朱如翠,世决无此皮色;须长过腹,而离腮数寸,世决无此髭髯。”齐如山在《说戏》中也提出,旧戏中“胡子总得耷拉到肚子,这便没道理”。他们之所以用“拙劣”和“没道理”来评价旧剧化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在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标准、“以看新戏之眼光”来衡量旧剧,而没有看到旧剧所特有的性质。传统戏曲中,脸谱的着色、髯口的长短都有一定之规,象征着角色的性格、性情。若以真实性标准去衡量,则必然看不到这种造型艺术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警众辑述的《戏迷丛话》对旦角俊扮提出批评,认为旦角化装“仅用红脂、白粉二物,不论年龄之大小、身分之贵贱,颈部俱属一样者,殊恶劣也。”剑云的《负剑腾云庐剧话》在评价《三娘教子》演出中王春娥的化装时,质疑其“既为贞节之妇,满身素服,守孝孀居,何以又涂脂抹粉,珠翠满头?”认为这是“不合戏情”的,而剧中之老仆“白须及膝,老态龙钟,独两道眉毛,犹刷得如扫帚一般,此又不通之甚”。在这两则戏评中,作者也是用“恶劣”和“不通”来批判旧剧化装,但其批判的理由不在于它们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合乎戏剧情理。这种论述相比真实性标准的评价,显然更进一步。戏剧演出要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身分、境遇等进行和谐美观的化装,强调化装的协调性、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人物的审美价值。

  郑正秋的《丽丽所剧谭》对戏剧脸谱的起源和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他认为,“当初首创画脸者,思想正复不恶,盖处专制时代,言论不能自由,于是将社会上忠奸智愚贤不肖之各种形容,分为数种,使人一望而知,不假思索,对之或生敬慕之心,或生羞恶之心,亦劝世骂世之道,未可以厚非也。”这里,郑正秋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解释了脸谱产生的原因,肯定了脸谱这一舞台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消融了人们对脸谱的无知和误解。

  《北京新报》中的《脸谱儿》一文更深入阐释了戏剧脸谱的褒贬寓意。文章论述道:“春秋之义,褒贬谨严。戏铺里的脸谱儿,向以高腔班为可靠。就好比画画儿的着色一般,其中或褒或贬,全在脸上看,毫发之间,不可不留心,规矩所在,一点儿也不能错。赵太祖应当是红净,因为斩黄袍的时候儿,酒醉桃花宫,所以才勾上两道白眉子,即是褒中寓贬。曹操为千古第一奸雄,惟独献刀刺董,心存报汉,宗旨未改,所以勾上两道黑眉子,即是贬中寓褒的意思。若论立意之初,可称丝毫不爽,以古人随时举动,定脸上的忠奸。”戏剧脸谱是一种规制谨严的艺术,其谱式、图案、颜色都有一定的规矩和寓意。褒中寓贬、贬中寓褒,都是根据人物的事迹来进行历史评判的。这种戏评才是真正地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戏剧化装的。

  乔荩臣的《唱戏网子得改良》基于实用性的原则,考虑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对演员的头部装扮提出了改良意见。“网子一物,一则形容古人拢发包巾,二则也为抓的住盔头,不改另落。按从先点翠盔头,本就不轻,如今玻璃钻、玻璃球做出来的盔头,至少也得过六斤半。况且戏上带盔头,不比常人,花脸带在脑勺子之后,要没有网子抓着,一摇头非掉不行。然而所以能扣住网子者,全在乎里头辫子。如今后台开通,差不多一律剪辫,头光而滑,网子便失了抓盔头的效力啦,要不设法改良,准保天天有掉盔头掉网子笑话。掉盔头不算褒贬,掉网子可算毛病。老生花脸挺头,还不十分难看,要是旦角儿掉了网子,可真正难瞧。敝意以后的网子,应加上千斤,如同帽绊儿一样,系在项下可保重,不知梨园老板们以为何如。”作者分析了网子的功能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可行的改良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