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言”与“意”的隔阂与共舞(2)

时间:2014-06-26 10:4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常文雅 点击:

  二、“言不尽意”对文学接受的意义:“言”与“意”的张力使文学审美具有张力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讲,读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并非只停留在语言文字原本的含义,而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了具有个人倾向化的理解,这样一种对文学作品的知觉和体验是十分复杂的,这就是“言不尽意”给文学接受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个体体验的独特性,正是因为“言不尽意”,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才具有张力,才具有异彩纷呈的美感。

  以中国古代的诗歌为例,古典诗歌的美感在于其本身的多义性以及可以引发想象空间的内涵性。“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情感和波澜……而读者在读书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意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xi

  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充分地运用了“言不尽意”的特性,“言不尽意”本事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但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就赋予了诗歌语言具有想象空间和生命活力的可能性。刘勰曾经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主(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交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xii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情感表达并不是十分直白地展现给读者,而是巧妙运用“隐”的方式来诱发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描绘的是奇特壮丽,景观开阔,又苍茫荒凉的边塞风光,作者把孤寂心情巧妙地融入自然风光中,让读者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其中“直”和“圆”字最为传神。《红楼梦》中香菱这样评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xiii “直”和“圆”两个字十分普通和单调,如果单独出现这两个字没有任何意境之美,但运用于此却是十分传神。看似单薄的两个字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言不尽意”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空间,由读者自己填补,这样,被接受了的文学作品都会具有读者的独特的烙印,文学审美活动也因此而富有生机和活力。

  由于读者接受能力、文化素养、性格气质、生活体验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鲜亮清透而且透着光泽的“碧玉”来形容柳树清脆鲜嫩的颜色,文化素养有限的读者能理解到这一层的意味已经感受到了诗歌所能带给人的美的享受。然而,“碧玉”还有另一层意思,乐府吴声歌曲《碧玉歌》中:“碧玉小家女”说的是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名叫碧玉,“小家碧玉”也就因此而来。如果知道这一层意味,读这句诗时联想到柳树如年轻美貌的女子一般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则是更高一层的审美体验。xiv

  即使同一读者在不同的环境、境遇下读同样的诗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在客居异地是更能感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所体现出的那一份羁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言不尽意”并非否定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而是指出“言”在表意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言”作为“意”的形式外壳,只是一种妥协性的工具。但正是由于这种局限和妥协,给文学接受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内化,使得文学审美具有张力,文学作品具有异彩纷呈的美感。

  注释:

  i 《论语·卫灵公》。

  ii 参考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202.

  iii 《庄子·天道》。

  iv 《庄子·外物》。

  v 李建中,高华平.玄学与魏晋社会[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51-52.

  vi 陶东风.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J].文学评论,1988(6).

  vii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先秦两汉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11.

  viii 陆机《文赋》。

  ix 刘勰《夸饰·隐秀》。

  x 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xi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

  xii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xiii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xiv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2.

  【参考文献】

  [1]李建中,高华平.玄学与魏晋社会[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辩[M].中华书局,1962.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先秦两汉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

  [5]李建中.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J].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5(2).

  [6]陶东风.言不尽意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J].文学评论,1988(6).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