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素来注重清唱,因此清曲师成为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他们以清唱和传授“水磨调”为生。清曲师充任家班教习最为人所熟知的人物是苏昆生。《桃花扇》第二出《传歌》中就描写了苏昆生教李香君拍唱《牡丹亭》的情景:
[旦看曲本介]
……
[净扁巾、褶子、扮苏昆生上]闲来翠馆调鹦鹉,懒去朱门看牡丹。在下固始苏昆生是也。自出阮衙,便投妓院。做这美人的教习,不强似做那义子的帮闲么……
[旦拜介][净]免劳罢。[问介]昨日学的曲子,可曾记熟了?[旦]记熟了。[净]趁着杨老爷在坐,随我对来,好求指示。[末]正要领教。
[净、旦对坐唱介]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净]错了错了。“美”字一板,“奈”字一板,不可连下去。另来另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净]又不是了。“丝”字是务头,要在嗓子内唱。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净]妙、妙!是的狠了。往下来。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净]这句略生些,再来一遍。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
由此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清曲师教唱曲子的过程和方法。
明代李开先在《词谑·词乐》中也记载了擅唱曲者周全教徒的方法。他对从学者:“先令唱一两曲,其声属宫属商,则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师徒对坐,点一炷香,师执之,高举则声随之高,香住则声住,低亦如之。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非香,则用口说,一心听说,一心唱词,未免相夺;若以目视香,词则心口相应也。”{13}这种因材施教、口传心授的方法,为历代教育者所传习沿用。
此外,从一些资料中还发现,一班组织比较完备的家班女乐,一般由十二人左右组成。嘉靖年间无锡的葛救民家班就有十二人:
(葛)父为余干令,最有遗赀,救民尽取为声色费,嬖奴号十二钗,而大小姑姑为最。{14}
又如,洞庭东山朱必抡家班女乐:
东洞庭以山后为胜。有碧山里朱君,筑楼教其家姬歌舞……诸姬十二人,艳妆凝眸……{15}
十二人的家班组织,如何确定角色行当呢?李渔在《闲情偶寄》卷六《声容部》“习技第四·歌舞”中云:“喉音清越而气长者,正生、小生之料也;喉音娇婉而气足者,正旦、贴旦之料也。稍次则充老旦;喉音清亮而稍带质朴者,外末之料也;喉音悲壮而略近噍杀者,大净之料也。至于丑与副净,则不论喉音,只取性情之活泼、口齿之便捷而已。”{16}
可见,角色行当的划分主要依据家伶的嗓音特点、条件以及性格决定,并且行当的分配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日后发现不妥,随时可以调整。钱岱家班的冯翠霞“初装副末,仅能锦衣缓步,唱开场戏……别无他长也”。而“装外之王仙仙身材微短”,于是“教师令两人交换,乃大见所长”{17}。
确定角色行当后,便要开始剧曲的教习和演练了,在这一环节中,剧本的选择非常重要,李渔认为:“选剧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18}这是因为“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故开手学戏,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从《琵琶》《荆钗》《幽闺》《寻亲》等曲唱起。盖板腔之正,未有正于此者。此曲善唱,则以后所唱之曲,腔板皆不谬矣。旧曲既熟,必须间以新词。”{19}当今的戏曲院校及专业院团对于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或学员,也多以传统戏作为开蒙戏,也是这个道理。
选好剧曲后,便要开始教习了。在李渔的《比目鱼》传奇中有关于习曲的情景:
(第二回)且说文卿对师傅云:“脚色已竟派定,老师请将脚本散于他们。我从今日起,把他们的坐位也派定了。各人坐在一处,不许交头接耳。若有犯规的,要求先生责治”……谁知众脚色里面,独有生旦的戏多,又不时要登答问对,须要坐在一处,其余却是任意派定。藐姑是个旦角,楚玉是个武角,他心虽勉强,如何能到一处!及至派定,先生随意拈曲一只,众取筋作板,唱了一只同场曲子。
(第三回)正说之间,先生来了。说道:“你们把念的脚本,都拿上来,待我提你一提,提一句,就要背到底。背得出就罢,背不出的,都要重打。
由此,我们基本能够了解了明清时期家班对伶人培养和教育的大致情况:家班主人先要购置一批符合一定相貌、嗓音、身体等条件的女孩、男孩组成家班,主人们或亲自培养或延聘教习对这些家伶进行训练。家伶们不仅要学习清唱,还要学习歌舞、乐器等,教习们根据家伶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角色行当的分配,并为他们选择或创作剧本,讲解词意,设计唱腔,示范身段等等,对于学艺不认真者还要责罚。经过系统的训练,家伶们往往“吹弹歌舞,各能娴习”,成为多才多艺的全能型艺人。他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一代一代地继承并发展前辈艺人的技艺,把昆曲演唱水平推进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从《浣纱记》开始,明清以生旦戏为主体的昆曲,便多数是由家庭戏班,特别是家班女乐演出,昆曲生旦戏的完整表演艺术体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家班,特别是在家班女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20}明清两代的昆曲家班,在昆曲发展史上,乃至整个戏曲发展史、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明)陈龙正:《几亭全集·政书》,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10}{20}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第200页,第202页。
{3} 《笔梦》中写徐太监选女乐四名赠送给钱岱,张武儿、冯观舍“时年十二”,韩壬姐“时年十三”,月华儿“时年十一”。钱谦益《初学记》卷十六《冬夜观剧歌》:“氍毹蹴水光盈盈,绣屏屈膝围小伶。十三不足十一零,金花绣领簇队行”。
{4}{7}{8}{10}{13}{16} 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509页,第519页,第213页,第391页,第339页。
{5} (明)张岱:《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页。
{6} (明)王骥德:《曲律》(卷四),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二集)》,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125页。
{9}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5页。
{11} (明)阮大铖:《春灯谜·自序》,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12} (明)潘之恒:《鸾啸小品》,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14} (清)黄昂:《锡金石小录》,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
{15} (清)吴伟业:《吴梅村诗集》,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
{17} (清)佚名:《笔梦》,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18}{19}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四《演习部》“选剧第一·别古今”,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93页,第293页。
参考文献:
[1] 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