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将李白与杜甫的妇女诗进行对比分析:一、同写杨贵妃。李白只是纯客观地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杜甫则站在历史高度,既对杨贵妃进行讽刺,又给她以较为公正的评价。二、同写王昭君。李白诗是以“君弃之怨”代“世弃之怨”。杜甫则理性地分析了昭君出塞的社会意义与历史地位。三、同写劳动妇女。李白与杜甫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词:妇女诗 对比 分析
一、引言
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是两位奇峰并峙的诗人,他们的诗被誉为是“盛唐之音”合奏交响的双重旋律,是诗国中的两朵奇葩。他们的风格一为浪漫,一为现实;一豪逸宕丽,一沉郁雄浑;一放声歌唱,一垂首低吟。那么,他们在妇女这个共同的题材上,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面貌,各自又有何独特的感受呢?
二、同写杨贵妃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一段是非恩怨的故事,唐及唐以后的文学家曾津津乐道,唏嘘感叹。李白、杜甫正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题材。
李白写杨贵妃的诗集中在《清平调》三首里。在诗中李白只是纯客观地对杨贵妃的衣着、服饰、容貌进行了一番描写,留给后人的是三章绝妙的“美人赞”。
这三首诗可以说是将人比喻成花,以花衬人,花人合一的典范之作。如果说第一个用花喻美人的人是天才的话,那么李白的这三首诗是这天才比喻的精妙注释。不过,从这三首诗的创造动机来看,李白完全是为了迎合上层统治者的口味、美化他们奢侈的帝王生活。艺术上虽无可挑剔,内容实无多大可取之处。叶嘉莹认为,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而旷达的诗人,“以如此不为世羁之才,偏偏又不能免除其求为世用之一念,于是一误于玄宗朝之入为翰林,再误于永王幕之出为僚佐”,实在是儒家用世说的世俗的悲哀,也是“天才对其过人之禀赋的一份徒然摇落的不甘”,是诗人个性的悲哀。诚然,我们可以把李白对杨贵妃的赞美看成是因“误”而为之。尽管李白是“仙而人才者”,尽管李白是一个“真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的追求,写这三首诗也是为了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从客观上讲,我们对《清平调》三首的评价也只能止于艺术上的成就。
杜甫则不一样,他主要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既对杨贵妃荒淫奢侈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揭露讽刺,同时又对李杨二人不幸的爱情悲剧和杨贵妃的悲惨遭遇给予了深刻的同情,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索。
杜甫写杨贵妃的诗较多,如《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诗中虽也有对杨贵妃的服饰容貌的描写,但却与李诗迥然不同。杜诗是通过服饰的豪华反衬出人物身份的高贵,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使用形象含蓄的文字,把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唐朝上层社会中的种种丑态和荒淫无耻的行径一展无余。浦起龙评论此诗说:“无一刺讽语,描摹处语语刺讽;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从历史角度上看,杜甫已看到了唐朝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的深刻的社会危机,预示着“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
在《哀江头》一诗中,诗人又一次写到了“昭明殿里第一人”——杨贵妃。
与《丽人行》的揭露和讽刺不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痛的笔调追忆了李隆基与杨玉环往昔的骄奢及其酿成的悲剧结局,在伤感中寓寄了一定的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在伤感、叹息中又冷静地对杨玉环这位历史上的是非之人予以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诗开头两联,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诗人以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的直线性与历史“天道”的循环性的矛盾,唱出了亡国之悲。接下去诗人“忆昔”,描写了李杨游曲江时的繁华场景,寓示着正是由于统治者放纵骄奢,才导致了“安史之乱”。诗人以他难能可贵的清醒,明智指出,酿成这个历史悲剧的责任不只在杨贵妃,而更在于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明眸皓齿今何在?”是问天,问地,问历史,是诗人对一位美神无辜殒命的斥责。杨玉环的美丽不是她的错,而沉迷她的美色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千金买一笑”讽刺的岂是褒姒?“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是诗人对历史悲剧的叹息,也是为杨玉环鸣不平:一位“明眸皓齿”的弱女子,一位悲剧中的被损者、无辜者,却缢死在马嵬坡,让“血污”的“游魂”流落他乡,任风雨无情地抽打。相反,一位历史的罪人、悲剧的制造者,却活了下来,驾车逃之夭夭,由剑阁深入蜀道。谁是谁非,谁该同情,谁该唾弃,自在不言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曾被皇帝宠幸的贵妃尚且落得如此下场,更何况普通的村姑民女呢?在封建社会,妇女无论其地位多么显贵,终不过是社会的弃芥,权贵们手中的玩物罢了。
三、同写王昭君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久写不衰的题材,但写来写去总也脱不了以“君弃之怨”代“世弃之怨”的模式,翻出新意的作品很少。
李杜二人的咏王昭君的诗,乍看起来,好像也都是对王昭君的不幸表示惋惜,予以同情兼怀身世,但细究起来则不然。李诗更多的是历史感性的观照,同时,步前人之后尘,寄托自己的身世。杜诗则更多的是对事件理性的评判,关注的是昭君出塞的社会意义,在同情之余,对其在历史上所取的作用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同时通过写王昭君,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反战的思想,渴望和平安宁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李白素以浪漫著称,但他的《王昭君二首》诗却近乎现实。诗人以其工致之笔,将这位远嫁姑娘千古的凄凉孤独描绘得委实令人为之心酸嗟叹。在诗人感叹同情之余,也流露出个人的不为世所用而又不甘“徒然摇落”之情。只可惜诗人仅止于此,这就难免流于世人写昭君之俗。
杜甫则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中写到了王昭君。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人认为:“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疾,千古同感焉。”但我认为,除此意义外,还有更为积极的主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对昭君不幸遭遇的概括,也是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一个全新的评价。“连”就是联姻,正因为昭君出塞,正因为联姻,才使征战不休,“流血成海水”的边庭得以宁静,人们生活得以安定。和亲远比战争要更明智,更符合时代百姓的呼声。翦伯赞先生曾言,王昭君是一位和平的使者,“青冢”也成了和平的象征、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历史见证。
有人认为,以“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来烘托小小的昭君村,是杜甫的失当。明代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这应该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作祟。王昭君“身行千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王昭君的英雄气概体现在她以一颗本已憔悴的心,远嫁匈奴,化干戈为玉帛,而自己最终是冢留塞外,惨对夕阳。这是少女的抑郁,也是英雄的悲壮,这一气势雄伟的诗句用在昭君身上并不过分。清吴瞻泰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起句,谓山水逶迤,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然而这毕竟是个人的不幸,“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独”字曲尽了昭君对汉元帝的不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远离故土、身处他乡的寂寞之情。诗人在绵绵的哀愁中又隐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顾他人利益、贪图个人安逸的怨恨。联系当时的现实,诗人在这里不免流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和对和平的渴望。王昭君对汉元帝的怨恨在“作胡语”的琵琶曲中,诗人的怨恨、诗人的感情通过昭君的琵琶语,传得更远,抒发得更深沉。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