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紫书的小说创作中族裔边界的模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对象上,二是情感主题上。在黎氏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是梦、阁楼、镜子、父亲、旅馆,写作的主题也往往指向死亡、寻找、黑暗、荒诞。此种观照更贴近于生活,也更能反映出她与其在前辈的写作道路上进行重复,不如另辟蹊径,进行一种创新性的实践。虽然在她的内心也有关于“族裔”的种种疑问,但比起家国、民族这样宏大的主题,现实的个人经验才更具写作的价值,这是一种不能被复写的特色。所以“去族裔化”才在她的文学抒写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013年3月,在内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野菩萨》收录了黎紫书近十年来的创作。书中的篇目各具特色,体现出作者“有意地拉开她与国族抒写的距离,试图重新为马华主体性作出更复杂的描述”{4}。《我们一起看饭岛爱》中40岁的女编辑素珠为了生计整日百无聊赖地撰写香艳小说,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男网友负离子似乎是她生活唯一的精神支撑,但小说的荒诞之处在于负离子原来是素珠的儿子西门;《假如这是你说的老冯》中相识于火车上的老冯似乎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碰到的人,“他说得那么认真,就怕你忘了他所笃信的历史,怕你不晓得这世上有一种你不可不相信其美好,又不得不质疑其荒谬的真实生活”{5};《烟花记忆》中,“她”的记忆沉默在“身体的忘川中”,是冷冷的、无法拼凑起来的“碎片残骸”……作者把这本集子称作是“小说练习本”{6} ,任自己涂鸦与练笔,却牢牢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她以另外一种姿态去看待自己的创作,也竭尽全力融入到自己所写的现实中——没有具象化的国、族,只有眼前日复一日的生活。
詹宏志在论及马华文学现状时说:“台湾本地的文学创作者有三种乡愁的世代……大马作家何独不然?看温任平、小曼作品,乡愁犹是中国符号;到了张贵兴的《群象》、黄锦树的《鱼骸》,热带雨林已入 Kampung Boy 的梦中;如今有黎紫书一代,她们将脱离前辈,另外寻找一种写作的理由……”{7}阅读黎紫书,我们不难发现,她采取的是异于前辈的广义的族裔观念,是用一种超脱开放的淡然去融入在地国的现实情境。不得不说,这种姿态的转变是出于对马华文学的热爱,也是坚持用汉语写作的结果,更显示出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之下,新生代马华作家开始尝试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去指导自身的文学创作,为马华文学开创出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自我身份认同的现实策略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所解决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当“身份”作为历史与族裔双重镣铐下的人格外衣时,它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就丰富了起来。在海外华人的华语写作中,“身份”是被反复提及的话题,一方面是出于异国异族包围之下带来的认知困惑,另一方面更源于向文化母国寻求皈依时所出现的异化感受,在双方面的夹缝中,海外华文文学一直呈现出身份认同的“焦虑”,既想急迫地融入在地国的文化圈,又想在继承母国文学传统中找到突破。就马华文学而言,“身份认同”同样是不可回避的质素。70年代,赖瑞和曾在《“文化回归”与“自我放逐”》{8}一文中表达了马华文学之于中国文学深深的焦虑感,在海外的生活和创作已不能带来心灵上的自足,即使坚持使用汉语写作,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背后隐藏的无不是身份认同的尴尬与无奈。“当代的文化属性观念一般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视身份为天生自然的本质主义论述, 一种将身份看作社会化的结果, 前者以排他和自闭的社群意识为特征, 后者则侧重于现实策略。”{9}显然,第二种观点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更具有实际意义。新生代马华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已经倾向于采取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的策略。在历史、国族都已远去为记忆的时候,本身带有“差异公民身份”标签的华人作家必须要被纳入到公共领域中,这个公共领域就是马来西亚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马华文学创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公众性”特征,从狭义上说是要求归入大马文学领域的通行证,从广义上说是要为马华文学走向世界而努力。
黎紫书的身份是马来西亚公民,虽然祖辈来自于遥远的中国内地,但在经过时间的流洗之后,她也深深地沉醉于这片土地,并以坦然超脱的心理融入了她的国家。她的文学抒写极尽家乡生活中的人事,却没有狭窄激进的民族地域观念;故事诡谲荒诞,却没有族裔、身份的焦虑;语言繁复而迷惑,却没有自我认同的不安。《国北边陲》中关于热带雨林风光的描摹具有古朴的马来特色:边陲小镇、朴实的原住民、神奇的草药、啼叫的鸣蛙……《烟花季节》中她与他虽来自不同的民族,作者却让他们在这岛国的火车上邂逅,由此展开了一段情缘。《卢雅的意志世界里》虚构了一个似乎不存在的卢雅,却细细描摹出了她成长的过程……不论何种故事,作者都将其处理得极其自然,因为卸下了“族裔身份”这副盔甲,她的小说才多了一份灵动,少了一些坚硬与冲撞,体现出一种亲切和谐之感。
由此观之,马华文学作家关于“身份”认同所采取的现实主义策略已取得了某种实效,尤其是在以黎紫书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屡获马来西亚本土、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整个亚洲范围的世界华文文学大奖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更具有了普遍的接受价值。我们不能将其片面地评论为唯一正确的道路,却应当看到它的可行性,或许在未来逐渐发展完善的世界“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rature)”中,自我身份认同的现实策略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结语
黎紫书在《“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工作坊纪要》中提道:“实际上我没有别的标签只有被看作马华作家,马华文学有一直持续的传统不是只我一个人去做,所有的马华作家都那么努力好像是去为了得到人家的认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要给马华文学找到的就是这种像周星驰的无厘头一样看起来好像没有意义可是对马华文学来讲就是属于它本身的最重要的东西……我就觉得马华那种掺杂不清的东西有一天会很不得了,可能未必我这一辈子能做得到,将来希望会。”{10}在马华文坛整体迈步发展的未来,历史、族裔、身份等关键词应当有新的文化价值阐释,才能达到与时代同步的效用。以黎紫书为代表的新生代马华作家已作出了开拓性的实践。
{1} 石剑峰.探索写作和马来华人族群变迁史[N].东方早报,2012-3-8.
{2} 黄锦树.艰难的告别//黎紫书.告别的年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3.
{3}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 ——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文化研究,2007(2):85.
{4} 王德威.异化的国族,错位的寓言//黎紫书.野菩萨[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3.
{5}{6} 黎紫书.野菩萨[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84,295.
{7} 詹宏志.紫色之书//黎紫书.天国之门[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5.
{8} 温任平等.文星丛刊[N].香港:文艺书屋,1974:153—156.
{9} 朱立立.论新生代马华作家的文化属性意识[J].华文文学,2002(48):37.
{10} 聂华苓等.“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工作坊纪要[J].上海文学,2006(9):97—98.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