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总量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绝对数量上看,依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可知,2001年湖北省农村居民用于文教娱乐消费的人均支出为213.61元,而到2010年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达到288.12元。10年仅增长了不到80元,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上湖北省农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消费支出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下降了。从全国来看,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支出为366.72元,超过湖北省78.6元;最高的为上海是997.65元,是湖北省的3倍多。湖北省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仅比江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高。从中部六省来看,该项消费支出为320.65元,也高于湖北省,最高的为山西省420.21元,最低的为河南省250.47元。由2001年《湖北统计年鉴》可知,从比例上看,2001年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422.68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8.8%,而2010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08.69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支出所占比例下降为4.7%,下降接近一半。
(二)农村文化设施比较缺乏,利用率低
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农村文化设施仍然比较缺乏。农家书屋较少,在调查的325个村里,仅有89个村有村级图书室,不到样本村的1/3,并且面积较小,图书较少,至于影剧院(录像厅)、卡拉OK厅、舞厅等文化娱乐设施更少。农村文化设施的维护不规范。在调查中发现,除电视、电话等通讯网络利用率较高以外,其它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宽带接入用户较少,在1230个调查对象中,仅有88户有宽带接入,占7.15%;使用过村组活动室的农村居民仅有326人,占调查总数的26.5%,多次使用过村组活动室的农村居民不到100户,还有很多农村居民甚至都不知道有村组活动室。89个有村级图书室的调查村里,有50%以上的村民没有使用过图书室。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村居民对于文化设施的满意率较低,在使用过农家书屋和图书室的农村居民中,仅有23.2%的调查对象较满意当地拥有的图书馆或文化室;使用过村组活动室的农村居民中,仅有18.5%的调查对象较满意当地拥有的村组活动室。在调查中有村民反映村级活动室和书屋距离较远,不方便。
(三)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但由于文化供给较为单一,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够,尤其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较少。86.4%的农村居民不满意目前的文化消费状况,希望政府能够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65.3%的农村居民希望政府组织文艺演出,72.3%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送电影下乡,58.4%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组织体育比赛,42.8%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从文化消费实际来看,消费结构单一。1230个调查对象中,95.2%的人认为看电视是广大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也是频率最高的文化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看电视频率很高,但70.5%的农村居民对电视节目的不满意,认为应该增加适合农民观看的电视节目。66.8%调查对象经常打麻将(牌),21.2%的调查对象阅读报刊书籍,18.6%的调查对象经常看电影及文艺演出(包括影碟),6.3%的调查对象经常参加体育比赛。从文化消费的类型来看,消遣型文化消费、娱乐型文化消费较多,如看电视、打麻将等,而享受型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较少,如音乐、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的消费和增长技术知识的消费。
(四)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继承不够,先进文化市场缺乏
发展文化消费不仅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湖北省各地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看花灯、吹拉弹唱等,这是湖北省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内容明显缺乏,农村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在1230个调查对象中,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仅有222个,在占调查总数的18.1%,并且传统民俗文化参与者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参与较少。85.5%的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较之过去减少了,86.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增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73.3%的调查对象认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正在慢慢消失,仅有18.5%的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被很好的继承下来了。农民文化消费中低俗、愚昧的消费行为仍大量存在,先进文化市场培育不足。赌博盛行,调查显示,62.3%的调查对象参与过带有彩头的麻将和棋牌活动;53.6%的调查对象求神拜佛;58.8%的调查对象认为婚丧嫁娶活动频繁。仅有38.7%的调查对象参与过技术培训,28.1%的调查对象购买过农业技术相关书刊。
促进湖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一)落实省各项惠农政策,减少其它消费的“挤占效应”
农村文化消费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加。只有切实狠抓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减少其它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提高文化消费欲望,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一是增加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投入资金,减少基础教育支出对文化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增加省级财政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数量,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供给,减少农村居民义务教育阶段变相的教育支出;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总量持续稳步增长,缩小城乡间及地域间公共教育投入差异,避免或降低农村居民择校费用。二是健全农村公共医疗制度,减少医疗保健支出对文化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新农合农民受益水平,普遍开展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提高门诊补偿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统筹层次,探索建立省级统筹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三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少家庭养老支出对文化消费的“挤占效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逐渐改变农村居民对后期生活的顾虑,增强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同感;结合各地农民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养老保险政策;拓宽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渠道,采取多样化的缴纳方式,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