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释解(2)

时间:2014-05-30 23:5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尧新瑜 张小丫 点击:

  二、虚拟社会去道德化的教育救赎

  作为精神引导力量的教育,虽然不一定能成为遏制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的中流砥柱,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釜底抽薪的救赎价值。救赎是中世纪宗教道德的重要概念,如果说在基督教义中,忏悔、觉醒、重生是人类对原罪和人性弱点自我救赎的有效方式,那么,在当下,通过教育尤其是优质的道德教育引导社会公民树立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道德同一性观念,在不断健全虚拟社会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道德教育,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群体的自爱、自律精神则成为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的重要教育救赎路径。为了克服虚拟社会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危机,防止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在道德上的二元割裂或对立,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特别是在计算机公共课中加入网络伦理的教学内容,在讲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纯粹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与之密不可分的人文素养和网络伦理的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引导广大网民建构一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质异构的道德观念,对于那些有意或无意割裂网络与社会联系的少数观念错误的学生,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学生会等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或虚拟社会或网络伦理相关等主题的学术论坛活动,以唤醒那些迷失在网络世界的青少年对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道德同一性的清醒认识。包括教师在内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随时随地地告诫这些学生: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同质异构属性,就可能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产生艾利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混乱”现象,这种混乱或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冲突,或表现为将虚拟社会中的言行模式泛化到现实社会。只要我们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通过言传身教就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在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即在网络空间中面对某种难以判断的情景,则应该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评价标准作为自己参与虚拟社会活动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并且使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行为准则绝不能逆向转换。进而言之,道德同一性的教育救赎在消解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冲击之外,还应该在诸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校德育、计算机伦理等相关课程中加大网络伦理与虚拟社会中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素养,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道德实际上是公德的一种表现形态。每个虚拟社会的参与者都应该像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公共道德一样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不能抱着玩世不恭的心态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对他人的权益肆无忌惮地侵害,或者对他人的痛苦持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同时,通过开设上述法律、伦理、道德等课程,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提高自己的自律精神,这种自律精神也必然影响他们参与虚拟社会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之中。一旦学生们拥有了道德自律,他们就能自觉地抵制网络世界中如不雅的视频音像以及其他反道德现象的侵扰。而对一些谣言、欺诈、反社会等言论也能够采取积极的批判态度。为了克服虚拟社会中的道德虚无主义危机,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主体和专业机构在与政府和社会一道维护现实社会的法律秩序的同时,也应当积极维护虚拟社会的道德文明。而教育者作为民族的良知和社会的精英,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首先,学校教育者要主动参与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化进程,呼吁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和颁布虚拟社会法律管制的相关条例,以改变当下虚拟社会中法律缺位和日益泛滥的道德虚无主义倾向。学校和广大的教育者可以发挥特有的教育优势和宣讲平台,不仅向学生而且向广大的社会公众宣传法律与道德在维护虚拟社会和谐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帮助国民认识到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其实只是真实社会的一种映射形态,法律与道德不仅是维护现实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也是保障虚拟社会有序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要强调网民参与虚拟社会活动实行实名制的必要性,逐步引导学生网民能够自觉地树立虚拟社会的法律意识,同时,学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社交网站扩大对虚拟社会的正面影响力,努力传播虚拟社会中的法律观念,澄清对网络实名制合法性的质疑。学校教育者要针对我国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制定虚拟社会中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一方面,明确地警示和提醒网民虚拟社会中的任何诽谤、隐私、色情、淫秽等不良网络信息不仅要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也要受到法律上的惩处;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醒学生网民在虚拟社会中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学校教育能够加大有关网络的道德与法律教育,就能使得每一个网民都能从思想深处摒弃道德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树立自己在虚拟社会中的法律意识。本文来自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从行动上履行不发布和传播不良信息、不窃取他人隐私信息等道德义务,通过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引导网民能够自觉地用真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在虚拟社会中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铲除虚拟社会中的无政府主义,逐步减少虚拟社会中借助匿名手段和工具散布虚假信息、从事诈骗犯罪、制造社会恐慌和社会冲突[5]等现象。为了克服虚拟社会中的道德唯我主义危机,教育机构,特别是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在内的专业教育机构是大有作为的。针对造成道德唯我主义的复杂原因,教育工作者需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引导活动。一是通过思想品德类的课程教学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会共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以抵制中西文化中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二是学校要因应道德转型过程中的教育改革需要,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和道德教育内容,以道德心理学为依据,结合青少年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帮助学生走出道德自我中心的狭隘状态,逐步迈向社会中心和道德利他阶段。三是学校教师尤其是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自我反思,虽然这种反思对于学生克服人性的普遍弱点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它却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化性”力量,有助于学生自觉建构自己的道德防御机制以防止自我弱点外化为反道德的冲动。此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也是克服虚拟社会中道德唯我主义的有效措施。教育工作者要从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虚拟社会存在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克服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在社交网站中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情感互动,既要尊重自己也要理解他人,自觉抵制虚拟社会中的各种道德唯我主义现象侵蚀。始终保持自我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向善之心,在享受虚拟社会言论自由权力的同时,养成自爱、自律的道德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诚信、高尚的道德人。

  单位:江南大学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