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释解

时间:2014-05-30 23:5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尧新瑜 张小丫 点击:

  一、虚拟社会去道德化危机的成因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联系不仅在理论上有逻辑的依据,而且在实践中有强化的必要。虚拟社会的去道德化危机是指当下在虚拟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灰色文化思潮,它对传统道德观念、道德价值、道德评价具有强大的揶揄、解构、颠覆的负向功能,如对蒙娜丽莎的恶搞、对性丑闻的炒作、粗俗语言的制造等去道德现象的泛滥。我们可以从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道德唯我主义等三个方面去探究这种去道德化思潮滋生与蔓延的现象及成因。

  (一)道德相对主义危机

  道德相对主义一般是指道德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也不承认存在评价道德的普遍标准,而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一种道德主张。道德相对主义古已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道德相对主义观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也认为个人的、主观的道德核心(moral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才是真实(Authenticity)。无独有偶,“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可视为中国道德相对主义的古老观点,提出这一观点的老庄道德哲学代表人物庄周也是一个不可知论的始作俑者。虽然中外道德相对主义产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和不同民族心理特征,但它们不仅在当时对道德的普遍性理论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而且对当下的道德文明和普适伦理价值的传播具有严重的消解作用。例如,当下就有学者认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道德二元结构,并主张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判断中采取双重标准。在他们看来,网络偷菜的游戏和现实偷菜行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忽视了人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夸大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在道德层面上的差异。在笔者看来,即使网络偷菜游戏与现实偷菜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毫无疑问二者在动机上同样是不道德的。研究也表明,许多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玩家由于受到网络暴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幻觉和行为异常,致使虚拟的暴力游戏演变为真实的暴力行为。虚拟社会还存在由道德两难导致的道德相对主义。以“人肉搜索”为例,一方面具有揭露丑恶、伸张正义的道德功能,如对“女子虐猫”、“铜须门”、“辱师事件”的人肉搜索就彰显出其扬恶益善的道德评价功能;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可能侵犯公民隐私权、名誉权,损害人的尊严,如对“姜岩跳楼事件”[3]、“周春梅被杀案”[4]实施的人肉搜索就充分暴露出其助纣为虐的负向功能,由此导致人们对“人肉搜索”行为的道德判断陷入莫衷一是、善恶难辨的相对主义泥潭,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在解构网民已有道德观念的同时也扭曲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善恶判断标准,导致以假乱真、以丑为美、善恶颠倒现象不断蔓延,如网上销售的“真人面具”、“POS”机以及“自杀指南”、“逃票指南”等热帖被广为流传,就是这种去道德化危机存在的真实证据。

  (二)道德虚无主义危机

  如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道德观念混乱现象是由道德相对主义导致的话,那么,虚拟社会中道德价值体系的崩溃则应该归咎于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的幽灵一直在中西方历史文化中徘徊,从老子的“弃圣”到“无为”,“大德无德”到“知善不善”,从尼采的人类的一切道德都是虚构和伪造,到如果没有道德“虚构”和“伪造”,人们就无法生存,这些无不透露出对道德价值的偏见和误解。尽管道德虚无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或者西方都没有成为显赫一时的道德理论,但它却像看不见的病毒一样在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中相互传染,并逐渐地成为人类集体的潜意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文化思潮来势汹汹,虚拟社会也逐渐成为道德虚无主义兴风作浪的温床。在道德虚无主义的侵蚀下,一些人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某种道德上的错觉:以为虚拟社会中的一切道德伦理都可以变得虚无,进而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伪造成任何种族、任何职业等虚幻角色,似乎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高尚和卑鄙、真诚与虚伪、美善与丑恶,都可以逃避道德上的审判,甚至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也产生某种虚幻的感觉。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虚拟社会的道德形态和道德评价有一些特殊性。通常,人们对发生在虚拟社会中的不道德事件容易产生相对宽容的态度和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是纯粹虚无或绝对幻化的,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虚拟社会任何现象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或变化形态而已。进一步说,道德虚无主义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虚拟社会之中,它还可能导致现实社会的道德无政府主义。

  (三)道德唯我主义危机

  虚拟社会的去道德化危机除了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摧残,还源于道德唯我主义的作祟。道德唯我主义主张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道德性本原,“我”是世界上唯一的道德主体,“我”才是一切。唯我论和道德发育不良以及人性的弱点是道德唯我主义构成的三大动因。其中,“唯我论”是西方哲学上的一种流派,这种哲学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世界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这种唯我论迁移到道德领域,便衍生道德唯我主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也可以视为对西方道德唯我主义的中国式注释。道德发育不良是道德心理学家皮亚杰和道德教育家赫尔伯格关于个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人的道德都是从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如果缺少良好的教育引导,就可能发育不良并导致道德唯我主义。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也是道德唯我主义产生的“原罪”,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人性的弱点包括自私、贪婪、妒忌、侵略性、占有欲、幸灾乐祸等一系列恶质,虽然这些人性恶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内部的自我克制和外部力量的控制,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将其彻底消除。目前,网络监控的法律和道德规则的建构还处于初始阶段,虚拟社会的追诉和惩罚手段也非常有限,这就为人性弱点冲动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和机会,在虚拟社会中,“一切因我而存在、一切为我而存在、我是一切的主宰”成为许多年轻网民尊奉的信条。道德唯我主义还与个体对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感知有关。在物理距离感知方面,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依赖于空间、时间和群体上的亲近,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增加,个人对他人的道德感就会渐行渐远。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因缺少表情、身体等情感性互动,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陌生。由网络空间产生的这种陌生感、符号化又可能导致交往主体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心理距离感知方面,现实社会的道德感依赖主体情绪感应,由于情感共鸣的缺失,人的同情和移情就会迅速萎缩。由此看来,虚拟社会之中的人际交往存在难以跨越的心理距离。虽然网民可以在自己偏爱的社区、论坛、俱乐部之间四处游走,但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起心理上的相互信任。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自我封闭和持续的孤独感也将导致道德上的唯我主义。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