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美国文学“明星”的斯坦贝克并没有发生自己所担心的那种现象,仍然雄心勃勃,在创作的道路上绝不满足已有成绩,一直开拓创新。“1940年以后,他的多数重要作品都致力一个新题材的探索:个人选择以及想象力意识的多重性。作为一个先知般的后现代主义者,斯坦贝克在《罐头厂街》《伊甸之东》《甜蜜的星期四》《烦恼的冬天》以及《一个小说的日记》中的真正主题,是创造性过程而非其他。”{9}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对斯坦贝克的颁奖理由,其中一点就是“富于想象的创作”。这种“富于想象的创作”,指的就是作者在创作上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杰出的创新能力。斯坦贝克的创作上的勇于并一直坚持创新,受到世界权威组织的肯定和褒奖。
四、扎实的生活基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正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斯坦贝克之所以能在小说美学上取得那样杰出的成就,正是由于他能够密切地接触生活,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从而使他能够拥有不竭的创作源泉,拥有旺盛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斯坦贝克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农村社会,他熟悉故乡的一草一木,熟悉故乡下层人民的音容笑貌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十八岁读大学后,他时常辍学,打工挣钱谋生。离开学校后,他来到纽约,一边打工,一边写作,之后又回到故乡,干过采棉工、水果采摘工、流动农民工、土地测量员、药剂师、水手、筑路工人、小屋看守人等等。这种长期的下层生活接触,为作者把描写下层人民生活作为创作主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斯坦贝克对此体会很深。即使随着他的声望日高,步入美国的上层社会,斯坦贝克仍然坚持深入下层采访调查,保持和民众、社会的密切接触。如果了解斯坦贝克创作和发表《愤怒的葡萄》的前后过程,它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生活与斯坦贝克创作的鱼水关系。
1937年斯坦贝克随着俄克拉何马州农民一起向西逃亡,亲历那些难以生存的农业工人们迫不得已的罢工,也一起住过难民营,亲目所睹逃亡大军中家破人亡的人间惨景。他与汤姆·柯林斯、摄影师荷拉斯·布里斯托尔和几个农场安全管理局官员为伴,没日没夜地干了近两个星期(有时累极了便一头栽在地上睡了起来)以帮助解脱灾难,而援助再多也总是不够。他在这片泥泞之海中的遭遇太悲惨,太“伤心”,他告诉伊丽莎白·奥里斯说,他完全被“令人战栗”的状况和人们的“受难”惊呆了,痛苦这么大,以至于客观报道都好像在美化这种状况。{10}斯坦贝克说:“……有什么东西击中了我,击得心中生痛,后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头痛得要命,痛极了。从来未有过……”显然,这段惨痛的经历冲开了作家创作的闸门,作家把移民们艰难挣扎的故事升华到艺术的庄严领域,通过五个月的创作,一部史诗《愤怒的葡萄》诞生了。
纵观斯坦贝克一生,可以说斯坦贝克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土壤之中,生活也滋润了他的创作。
五、浓厚的乡土情结约翰·斯坦贝克一生创作了题材多种的小说。在他的笔下,有17世纪海盗传奇和民间古老传说故事,有写美国农业工人罢工的故事,有写挪威人民反对纳粹占领斗争的故事,还有反映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真空的城市题材的小说,写得最成功的要属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西部农村为背景,描写向西迁徙时期的社会沧桑,反映山区贫苦农民生活的那些充满泥土气息和人情味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对土地的无限眷念,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理解,以及对他们崇高品德的敬颂,构成了作品重要的内容和基本旋律,也成为斯坦贝克乡土情结的主要载体。伴随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在作家笔端的流淌,斯坦贝克一步步走向文学的辉煌。
对于斯坦贝克的乡土情结,批评家杰帕里尼有着深切的体会:“斯坦贝克最好的小说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在于作者对于一块土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还有对土地上的人民和环境之间重要的关系都有深厚的感情。的确,评论家长久以来一直都争论着,斯坦贝克的创意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就降到了某个程度,而这与他和加州这块土地的分离有关。‘斯坦贝克根本就不应该离开加州’,斯坦贝克去世好几年后,他的朋友伊历·卡山(Eliakazan,1909—美国戏剧和电影导演,因影片《君子协定》《岸上风云》两次获得奥斯卡奖)若有所思地说,‘加州是他能量的源泉’”{11}。
斯坦贝克的早年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对他乡土情结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他乡土情结得以发展和显现的重要条件,使他对土地有种本能的依恋,对山川河流与田野山林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眷念之情,对普通劳动人民,尤其是农业工人有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成了斯坦贝克乡土情结的种子。情结往往是艺术灵感动力的源泉,“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12}。他以乡村为背景,描写农民困苦处境的作品正是心灵深处情结之种的萌发,也是这样的情结使他对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中农民的生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直觉,从而使他“用前所未有的力量体现这一时期的面貌”。乡土情结的投射作用,使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得以折射出夺目的光彩,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当然,斯坦贝克要取得文学创作上的极大成功,还必须通过艰苦的长期的美学探索和研究,但无论怎么说,上述几方面因素,无疑是斯坦贝克稳步登上文学高峰的不可或缺的坚固基石。
{1}DeMott,Robert.Steinbeck’sReading:ACatalogueofBooksOwnedandBorrowed[M].NewYork&London:CarlandPublishing,Inc,1984.
{2}Kienan,Thomas.TheIntricateMusic:ABiographyofJohnSteinbeck[M].Boston&Toronto:Little,BrownandCompany,1979.
{3}{4}Steinbeck,John.TheActsofKingArthurandHisNobleKnights[M].NewYork:FarrarStraus&Giroux,1976.
{5}{10}Steinbeck,Wellston.斯坦贝克的文学生涯[M].
{6}{9}DeMott,Robert.斯坦贝克日记选(导言)[M].邹蓝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7}朱树.斯坦贝克作品精粹.论创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8}Hoffman,Frederick.TheModernNovelinAmerica:1900-1950[M].Chicago:HenryRegeneryCompany,1951.
{11}杰·帕里尼.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导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2}莫·缅杰利松.美国当代文学探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作者:樊林,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