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诗性心灵的长调

时间:2014-05-06 16:55 来源:发表吧 作者:李艳婷 点击:

  【摘要】坎坷的身世和遭遇使寂寞成为冯至幼时的心灵底色;在其求学的二十年代里,深受德国早期浪漫派影响,冯至此时所感悟与书写的寂寞是孤立、消极、空幻的;而在1931年研究里尔克后,寂寞的关联词转化为忍耐、成熟,最终成就了冯至生命中的谦虚、严肃、虔诚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寂寞;德国早期浪漫派;里尔克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日耳曼学中研究德国早期浪漫派、德语名家里尔克、歌德的权威者,冯至先生在他探寻并试图完成自我的几十余载精神历程中,对自己过去的思想与创作总在不断地否定和超越(“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1】;但有一种精神气质,却终身伴随着这位鲁迅眼里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成为他那富有诗性的心灵一生的长调,那就是“寂寞”。这个亦频繁见诸冯至创作笔端的词语,其内蕴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在不断地深刻、丰富以及蜕变着。

  一、少年时代的心灵底色

  冯至,河北涿州人,原名承植,字培君,上中学时自己改名为冯至。在他一生极丰富的著述里,虽有缅怀父母姐弟的文字,却极少谈及故乡;虽有追忆童年的文字,却看不到一个孩童应有的烂漫情怀。1905年秋,小承植在一个破落的盐商大家庭中呱呱坠地。父亲不谙经商,靠零星的文牍差事得到的薪金贴补自己一房;母亲慈爱却多劳体羸,在小承植9岁那年病逝。冯家当时破产欠债的阴影,上门来的债主的不耐与责怨,让还是个孩子的他全身发冷,“仿佛懂得了人生”。“十目所视、十指所指”是他在这个大家庭里所得到的生活感受。

  性格内向的承植,在稍大入学后自觉有三重被人蔑视的身份:年幼、丧母、家境衰败,如果还加上一重的话,那就是成绩平平。那时的生活状态是“下午放了学回来,在晚饭之前,是我惟一的,有生以来初番感到最寂寞的时刻。时常同着兄姊在母亲寝室的廊下呆呆地站立着,彼此没有一句话,院子也空空旷旷地没有人来;抬起头来望着天空,天上总是愁云不展。更没有人来找我们玩耍,我们也怕找旁人去。——那时的堂兄妹们仿佛都是上帝的骄子,我们同他们都相距着很悬殊很悬殊的阶级。——黄昏时父亲回来了,一同默默地吃着那顿没有一点欢颜的晚餐。”在小承植学习《古文观止》时,年少的他居然对韩愈那笔调哀切的《祭十二郎文》印象最为深刻。文中的“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令有相似经历的承植感同身受。可以说,压抑的家庭环境和早年丧母的孤苦,在承植少年时代善感的心灵中,已然晕上难以忽视的寂寞底色。与冯至先生后来在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对寂寞的不同体悟相比,此时的寂寞还是一个孩童对于自己孤单童年、惨淡身世的懵懂自怜。

  尔后,父亲续娶妻子朱氏。这位慈爱的继母可以说改变了承植一生的命运。她对承植视如己出,在他十二岁那年,变卖了陪嫁的若干首饰,筹得学费,并联系自己在北京的堂弟,让承植到北京上中学,住在她堂弟家中。在这所著名的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老师素质极高,教学有方,让从小喜爱国学的承植受到深刻影响,并走上了自己的文学之路。这个时期的他,个性依旧内向,偏爱晚唐诗和宋词,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冯至。

  二、20年代绿衣人的寂寞

  1921年,冯至考上了他所向往的北京大学预科文科,但家庭中却又一次传来噩耗,他可亲可敬的继母朱氏病殁,这对青年冯至的内心世界是一次沉重打击。而他所生活环境——二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国运飘摇、风雨如晦之非常时期。其时的知识青年,已由五四运动时的奋力呐喊,跌入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彷徨。继母离世同年,冯至正式发表了第一首诗《绿衣人》。诗中那面色沉寂麻木、日日来往街道的绿衣邮夫,正是现实中那在一条又一条死寂胡同中不停散步的自己,也是他当时那无比寂寞而徘徊的心境的写照。他这样回忆当时的写作背景:“那时的北京城是一片灰色……到处是贫苦的形象和悲痛的声音……没有花,没有光,没有爱。傍晚时刻,我常在一条又一条的胡同里散步。在这些胡同走来走去,好像永久走不完,胡同里家家狭窄的黑门都紧紧地关闭着……只觉得门内门外同样是死一般的沉寂……我想这多灾多难的国家,不是天灾,就是兵祸……我写诗,是这样开始的。”这段关于处女作写作背景的回忆,展露了冯至青年时期于战乱国危中寂寞的精神世界。这一阶段的冯至,在自己的诗里重复着深巷中孤单漫步的意象,频繁道出了自己所感受到的“寂寞”。《瞽者的暗示》:“……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夜步》:“一支烛光苍苍地,在那寂寞的窗内……我永久从这夜色中,拾来些空虚的惆怅!”

  由此,在1923年转入德文系后,冯至很自然地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富于幻想和看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德国早期浪漫派;代表作家蒂克(LudwigTieck)笔下“森林之寂寞”(Waldeinsamkeit)中的孤寂基调,就是冯至当时所思所想的投射。他已然将寂寞看作一个诗人生命中一种自我游离、一种必然的遭遇甚或宿命:“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冯至当时所感受到的寂寞,应是一种主观的、孤立的人生情怀,而其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则是疑惑而又苦闷的:“同时一朵花的颜色,我的视觉所见到的便与你的不同;同一个三弦弹出的声音,你的听觉所听到的又与我的不同;所谓互相了解是不可能的事体。”

  在二十年代的求学生涯中,冯至所感受到的寂寞,是在一个没有爱意与温暖的世界里巨大的空幻和苦闷,“左也是寂寞,右也是寂寞,——寂寞像是一块磨刀石”。在这样的精神轨道里,该如何前行呢,难道只能像他所喜爱的诗人克莱斯特(HeinrichvonKleist)那样,通过极端的死亡来对抗寂寞,完成自我吗?而在《好花开放在最寂寞的园里》中,具有诗性、敏感心灵的冯至干脆将寂寞作为诗人的本质情操来看待:“没有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