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
时间:2014-05-05 15:20
来源:发表吧
作者:林琳
点击:
次
2、把提升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各民族院校应围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采取经济的、政策的及其他综合配套措施全面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大力培养现有师资人才。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评价等工作。深化青年教师“三定”(定导师、定任务、定方向)工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积极加强校企和校地合作,利用校企和校地合作培养的方式,选送实践性较强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提升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学力提高计划,建立青年教师的重点培育和个性化支持培养平台,有计划选派中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采取走出去战略。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培养对接平台,保证民族高校教师有计划的选派、培养和提高,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应抢抓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对口支援或共建的机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培养本地人才,吸收他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与此同时,应充分挖掘省内知名院校的培养潜力,依托他们培养师资人才,以缓解民族院校师资队伍紧张状况。
3、把资金投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必要的资金作物质保证。一是想方设法对上争取资金。地方民族院校可以从有限的自有资金中拿出一定数量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并根据资金年度状况按比例适度增加,也可到国家民委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专项教育资金,使师资队伍建设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二是项目建设导入资金。抢抓国家或省有关人才扶持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参加“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千人计划”、“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通过向国家或省申报相应的科研项目变相获得资金支持,以此逐步缓解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紧张状况。三是校企合作注入资金。可根据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相互之间建立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由他们出资与校内教师合作研发科研项目,或者校企之间共同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等,使现有教师科研及实战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民族院校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把机制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手段。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发挥机制在配置教师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逐步完善引人机制。可根据民族院校的人才需求状况,逐步建立符合校情实际的引人制度,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为引进和吸收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政策支撑,涉及住房、科研经费、工作条件、配偶随调、特殊津贴等多个方面,尤其要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柔性流动”机制,以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此外,政府部门对边远地区院校应采取灵活实际的特殊政策,建立专项人才基金、学术支边项目等,吸引并鼓励优秀人才到边远地区工作,支持边远地区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秀博士生到西部高校挂职任教和支边讲座教师制度,促进教师移动、互访、共享。二是完善用人机制。根据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位需求,坚持“精干、优化、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以各学科或专业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教学岗位,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逐步构架以聘任制为主体的用人机制,通过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为民族院校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克服重聘任、轻管理的传统工作模式。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研究新时期地方民族院校师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寻找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措施和方法,在加大自身内部挖掘潜力与培养力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寻求有效的办法优化师资队伍的配置,搭建一支高效合理、精干优良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实现学校特色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宇光、曾卫明、于凯秋,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曾绍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