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及应对
时间:2016-10-04 13:46
来源:发表吧
作者:刘丁慧
点击:
次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方式和自我应对方式,弱化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习互联网“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贯彻“以生为本”;要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形式拓展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式教学;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素养;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互联网+”时代作为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最新潮头,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点
“+互联网”与“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互联网”中,互联网更多的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简单、机械的叠加,通过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而实现效率重建,增加存量。“互联网+”则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1],使传统互联网升级为一个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相互交汇融合的平台,在各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互联网+”以“用户至上、注重体验、颠覆创新、资源共享”为核心理念[2],强调通过有机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创造增量。
在前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依赖于施教者的传统伦理道德素养,依赖于受教者在特定的封闭的时空里的所思所想。它的封闭性特征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比较容易见效。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源头的多样化与扩散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但由于互联网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与国家政权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加之政府对信息的适度管控从侧面配合了施教者的工作,因而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上仍然是有效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方式和自我应对方式影响很大。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强化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高效、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首先,“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急速增加,“富了口袋,空了脑袋”的现象凸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大有抬头之势。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和思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稍有放纵,就会导致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失范”行为[3]。其次,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之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畏学、厌学的情绪和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再次,“互联网+”时代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许多大学生以万丈豪情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但在个人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下,多数大学生创业者皆以失败告终。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常常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因此,“互联网+”时代,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创业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二)“互联网+”弱化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获取更便利的网络服务。如引人入胜的网游,荡气回肠的网络小说,娱乐性十足的花边新闻等,而与此同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甚至让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导致本就不受青睐的思政教育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人们虚拟化生活进一步加深,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各种商品,不去银行就可以办理各种金融业务,“互联网+”减少了人们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削弱了人们的情感联系,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逐渐演变成“键对键”的交流。虚拟环境的交流严重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真实思想活动的把握。
(三)“互联网+”使思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一,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时间、地域以及各类教育资源的局限,大学生的知书明理更多地来自教师的教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育者也因此备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而“互联网+”不仅促使全球性的知识库加速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充实,也使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场合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教育者失去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权,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教育者的传道授业也时常遭遇质疑。第二,“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于所有人都是陌生的,思政教育者也不例外。对于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很少涉猎,严重掣肘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如何通过微信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巩固思政教学成果,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政教学形式等,成为影响思政教育者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而“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思政教育者原有的知识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蜕减老化,从而使言传身教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是关键
“互联网+”的首要思维就是“用户至上”思维,所以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施教过程中,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满足学生需求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材施教。其次,“互联网+”倡导注重体验,就是要求用户参与,换位思考,增加互动。高职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增进理解,实现沟通;积极的互动,能够帮助教育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最后,“互联网+”强调颠覆创新,跨界合作[4]。唯有创新才有活力,高职思政教育亦是如此。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要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来增强适应能力。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着力点,提升实用性。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