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传统师承教育与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

时间:2014-10-05 14:12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顾国龙 龚伟 点击:

 

  [摘要]分析国内外中医师承教育,从传统师承教育和我国院校教学的沿革分析讨论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对院校教育、继续教育、高层次教育等做剖析,并就本地区实践经验和成果来研究和探索师承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导入现代教学教育的理念和技术,提出当前包括师承教育在内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专家队伍建设应当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实现未来人才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关键词]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c)-0154-04

  世界需要传统医学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主张,在正统西医之外的各种为人们健康服务的医疗方法都应归类于补充医学。中医在西方被认作为传统医学(conventionalmedicine),也称非常规医学或可选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在西方,国家医疗卫生系统(nationalhealthsystem,NHS)只包括西医的医疗服务,医学院一般不设补充医学课程,政府对补充医学既不扶持也不压制,所以补充医学治疗往往局限在私人诊所里,随着社会的需要,群众的认同而存在。近来,一些的补充医学治疗也在NHS中应用,包括如整脊、针灸、药草、健康食品与食物补充品、维他命疗法、芳香精油等。这些方法并未与正统西方医学紧密结合,虽有研究称有效,但是,整合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

  目前在传统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采用代代相传为多,在师承教育的整体方面,由于传统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不大。对中医药传统的师承教育,除日本和东南亚一些零星的记载外,发展有限,对其研究非常少[1]。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由传统医学(中医为主体)和西医共同运行组成。传统医学在中国主要为中医。作为传统医药体系之一,中医是中国的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别。

  1国内传统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沿革解读

  1.1中医师承教育

  在中医药发展史中,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主要是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古代社会,当时一些有疾病诊疗经验和有较大名望的中医成为老师,通常由师傅选择徒弟作为传人,此为“师带徒”,这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僦贷季,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表明依赖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发展沿袭至今[2]。

  师承教育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和需求而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特定条件者才有机会传承医业,在师承教育上依靠利益维系,恪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长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成形,产生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鲜明格局。

  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进行传授,通过直观或抽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医药知识,临床技能。如罗知悌在带教朱丹溪时,不满足于“敷畅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的理论阐述,着重在临床提高水平;朱丹溪拜师之时,师傅罗知悌虽已残年,仍老骥伏枥,再度接诊患者,“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朱丹溪)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引经”。

  师承教育历来在教传授学医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3-4],如《物理论-论医》云:“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学医者,先学做人;孙思邈云:“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玄机启微》云:“医为儒者之一事”;《医说》云:“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等都强调医应通儒,习医者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另外,在受术诵书、览观杂学的《内经》传承等方式、方法、特点、选徒和因材施教方面同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

  1.2院校教育

  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特有传统、人文和历史背景下,师承教育很长时期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要或全部教育模式,中医药学主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才得以继承、保留、延续和发展。

  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则是在20世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政策指导和管理,并推动中医药学校教育。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4]。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创办中医学院后,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了中医药学教学机构,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接着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二学位教育,继之,中医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已经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

  1.3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索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中医药教育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中医药学是中国特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晚近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中医的现代研究与发展、中医现代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乃至于中医药事业均面临诸多问题。20世纪末,有关部门出台过《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遴选国内1000名著名中医药专家为导师,配备中青年继承拜师。上海等省市还推出以多导师制培养中医学科带头人和师承教育等,举措很多,已培养了诸多名医传人和中医药临床骨干力量。近来,全国中医药把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题。意在进行新的探索,振兴中医药事业[5]。

  从诸多推手及办法来看,师承教育似乎可改变中医药“后继乏人”状况,但效果和社会反响并非如此。而对于基层中医药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状况更是不容乐观[6]。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是个别案例,而是需要名中医药专家群体。在社会和经济发达地区,更须探索新的中医师承方法,才能解决中医院和地区中医药“后继乏人”问题[6]。

  2我院和本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师承教育的实践

  2.1基本思路

  江阴素称“中医之乡”,文脉昌盛。据记载古代有御医6人,宋代有100多人,清代有43人,康熙年间鼎盛。近代有温病学家柳宝诒,伤寒大家曹颖甫,针灸巨擘、学部委员承淡安(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校长)等。江阴中医波及海内外,小城江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小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需求迫切,具体采取三个层次、多种形式,有规划、分阶段推进:

  2.1.1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形式有学习、培训、交流、进修等。这是《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条例》、《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措施是借鉴现代的教育模式操作,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用适合本地社会和经济基础相协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法和适宜技术,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等多种中医药继续项目。如近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期,每期达200学时的“西学中”培训班,培训人员600多名。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传承培养从20世纪中后叶起,江阴的师承教育一直持续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师承制主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和发挥个人悟性,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提示经过了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是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目标是将专家们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大,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项工程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双重需要。

  2.1.3较高层次中药教育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作为附属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在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课程班”,100多名学员已经参加学习,冀造就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技术专业中医人才和专家队伍,为本地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活力。

  2.2新型师承教育的实践

  2.2.1推进新型“师承教育工程”重点进行在职中医师承教育,一方面可以继承具有特色的诊疗思路和方法,防止独特经验财富失传;另一方面可在跟师学习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导师独特的学术观点,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为发展江阴的中医药事业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如从2005年开始,全市推荐10多名中医药专家为带教老师,将有培养前途的中医药人员中选择作为培养对象,每批次开展为期3年一届的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工程”。制定规章制度,筛选师生对象,动员和选择中级及以上中医师有多年临床工作的经历与临床诊治疾病能力良好的中医内涵与综合素质者作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毕业论文格式以政府名义进行公开操作,进行师承教育结对拜师,按流程进入循环。“师承教育工程”不是只简单模仿和机械套用,而是用现代医学的思路、方法、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为核心,坚持学习、跟师与临床不脱节,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教研模式,加强巩固和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如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领导,保证师承教育工作循序渐进。指导老师和学生以及相关部门完成和履行相关的义务指标,定期进行研究、评估和考核。

  2.2.2评估体系拟订评估体系,倡导读经典、跟老师、多临床的方法,强化以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煅炼,提高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上的应用能力。以“一掌握、二提升、三能力”为目标。一掌握,即掌握本学科当前发展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技术和科研的能力;二提升,即提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熟悉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三能力,即具有检索、博览文献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发挥老师方面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