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何则”研究(2)
2.2 何者
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进行检索,“何者”在先秦时期文献中共出现了22次,其中有10次是和“为”连用,构成“……为何者”或“何者为……”的结构,如:
(15)出于室为何者也?(《晏子春秋集释卷第八》)
单独成句只有7例,兹选两例如下:
(16)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鹖冠子卷下·备知第十三》)
(17)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这7例都是“何者?……也。”的句式结构,“者”在此为结构助词,是复合句中,上句述现象或者事实因询原因用“者”字,下句对此加以解释,用“也”煞尾情况。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进行检索,在先秦典籍中“何则?”共出现27例,只有“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春秋左氏传·桓公》”一例其后出现谓语动词,其余均单独成句。由上看出,“何者”最常见的是作主语和宾语,而“何则”则经常独立成句,二者在使用上不同,不能归为相同。
3 “何则”与“然而”、“何如”、“何若”、“何故”的异同
认为“何则”如同“然而”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然而”不能独立成句,必须放在句子中间,作为整个句子由前向后的枢纽,“然”用来回指前文,起上下文衔接作用,“而”用来引起下,在战国初期已经凝固成词,属于词法范畴。[8]而“何则”则一直是作为因果复句中探求原因的小句,或单独成句使用的,属于句法范畴。从语义方面来说,虽然“而”“则”都是连词,功能相同。但“何则”用于一个“句义已全”的句子后面探求原因,“何”是疑问代词,指向其后的新信息;而“然而”则主要用于表转折,[9]“然”作为复指代词,指向前面的旧信息,两者信息焦点不同。
但二者又有相同之处,即代词与连词经过长期共同使用形成的凝固结构,“何”与“则”、“然”与“而”没有任何语义语法方面的联系,但在长期频繁的共同使用中逐渐形成凝固结构,这与“然”、“何”的单音节性有关。受韵律配合的影响,单音节结构复合成双音节结构是汉语发展的大趋势。
“然”常位于“而”前,用于句首,做谓词性成分回指前文,与“而”后谓语性结构构成平行关系,但“然”的单音节性打破了“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语成分之间音节上的平衡关系,为了求取音节上的协调,“然而”就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结构,之后,“然”的回指作用逐渐减弱,“然而”变成了纯粹的转折连词,“然”回指上文的作用则通过另一个双音节结构“虽然”来表示。
“则”同“而”一样,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小句,形成“A则B”的结构。当“何”单独成句时,由于“何”的单音节性,使“则”连接的前后两个小句在音节上处于失衡状态,这就促使“则”与“何”连在一起,形成凝固结构“则何”,由于“何”指向新信息,说话者为了强调语用信息的焦点,改变原本排列顺序,把新信息提前。同时,“则何”受“何如”“何若”等凝固结构类化的影响,“则何”变成了“何则”的句式结构。
当“何”不单独作谓语,而是作“则”后句中某一成分时,“则”前后句之间就重新恢复平衡状态,“何”就位于“则”之后的小句之内,与“则”失去联系,与一般的“A则B”句式相同了。如下例:
(18)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墨子·鲁问》)
(19)若以王爲无道,则何故不受而治也?(《墨子·鲁问》)
(20)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春秋左氏传·昭公》)
“何如”、“何若”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的情况,在先秦古汉语中经常使用。由于“何则”的单音节性,受“何如”“何若”等类化影响,“则何”中的“何”也提到前面去了,形成倒装。例(18)中,“则”用于连接条件复句前后两小句,其中“何”作“则”后小句“何若”的宾语;例(19)中,“何”作“故”的定语,它们都位于“则”后小句内部,与“则”失去联系。
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对先秦时代的文献进行检索,“何”共出现14138次,“则”共出现31759次,“何则”独立成句,共出现26次,远远低于其单个出现的几率。通过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何”和“则”在先秦时期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但在《墨子》《战国策》《荀子》等先秦著作中,“何则”共现的频率远远低于它们单个出现的频率。这说明在先秦时代“何则”还不是一个词,而是词与词的组合。把“何则”、“何如”同归于“结合式合义复词”,显然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结构。
4 小结
“何则”并不是由“……何?则……”结构变来的。“何则”一般用于因果句中用来探求原因,构成“结果+何则?+原因”的句式结构,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何则”和“何也”不同,“也”为语气助词,而“则”为连词。“何则”和“何者”不同,“何者”最常见的是作主语和宾语,而“何则”则经常独立成句。“何则”和“然而”不同,“然而”是连词,属于词法范畴,用于句中转折,不能单独使用;“何则”是一个小句,属于句法范畴,用于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从统计数据来看,“何则”在当时并不是词,不能把它归为词的范畴。当“何”单独成句时,由于“何”的单音节性,使“则”连接的前后两个小句在音节上处于失衡状态,促使“则”与“何”连在一起,由于“何”经常作宾语提前于谓语动词,形成“何如”、“何若”等双音节凝固结构,“何则”则受其类化影响而形成非句法结构的凝固。从语义上说,说话者为了强调新信息“何”而把“何”提前于“则”的说话心理也是促成“何”前置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83.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3-74.
[3] 王引之(清).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186.
[4]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2:165.
[5] 饶贵平.古汉语“则”的语法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9(1):97-99.
[6]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220.
[7] 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960.
[8] 刘利.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J].中国语文,2005(2):146-151.
[9] 谢质彬,李先耕,史佩信,朱城.关于古汉语中“然而”表顺接问题的讨论[J].中国语文,1994(3):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