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古汉语“何则”研究

时间:2014-09-10 11:00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李赛男 点击:
 摘 要:“何则”不是由“……何?则……”结构变来的,同“何也”“何者”等有本质的不同。它的形成受“何如”“何若”类化作用,与“然而”形成相似。
 
  关键词:何则;独立成句;结构
 
  0 前言
 
  对于“何则”独立成句前人早有研究。《助字辨略》云:“何则,何者,并先设问,后陈其事也。”[1]《马氏文通》云:“若前文非读而句义已全,今以‘何’字呼起以求其故者,则用‘何则’两字。”并在下举例:
 
  (1)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合也。(《史记·世家第一六》)云:“此‘何’字,亦表词也。犹云上言如是,是何也,‘则’字以下申言其故。经生家皆以‘何则’二字连读,愚谓‘何则’二字,亦犹‘然而’两字,当折读,则‘则’字方有着落。且‘则’字所以直接上文,必置句读之首,何独于此而变其例哉?”[2]也就是说,“何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句,用于一个“句义已全”的句子之后,表“设问”,以引出后面表原因的小句,起前句和后句桥梁的作用。《经传释词》曰“何则,‘何也’也。”[3]并在其后举例:
 
  (2)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墨子·尚贤中》《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与《经传释词》看法同,也认为“‘何则’为‘何也’”。并进一步把“何则”、“何如”同归于“结合式合义复词”。[4]所以,有些文章据此指出此中的“则”为助词。[5]《中国古代语法》[6]赞同《文通》的说法,并进一步认为“‘何则’当系由‘……何?则 ……’变来,”他在后举例并认为后来“何则?”与“何者?”用法变得一样了。
 
  (3)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下》)
 
  (4)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墨子·明鬼下》)
 
  (5)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也?则圣王务之。(同上)
 
  1 “何则”不为“……何?则 ……”的变体
 
  一般来说,一种结构只有大量使用之后才会出现变体。我们通过基本古籍库系统进行检索,“……何?则 ……”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之前是没有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很少用的,除周法高先生举的《墨子》中的几例外,很少看到。而“何则?”单独成句在周代文献中就有使用,如:
 
  (6)在中者,在阴阳呼吸之中。何则?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藏,诸藏皆受气于脾土,主中宫之义也。(《难经本义·卷上》)
 
  之后,“何则”独立成句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26例,具体情况:《战国策》中有8例,《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通玄真经》中各有两例,《孔子家语》《晏子春秋》《孟子》《难经本义》《邓析子》《尉缭子》《黄帝内经》《孔丛子》中各有一例。例句如:
 
  (7)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辞过》)
 
  (8)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尚贤中》)
 
  (9)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列子卷第七·杨朱篇》)
 
  “何则?”是基于“句义已全”的前句而“申言其故”的,“则”字“直接上文”,所以“何则?”与上文语义联系更紧密,语音上停顿也比下文要短,这体现在断句上有时用逗号,如例(8),有时用句号,如例(7)。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更多的是“……何也?则……”的句式结构,有15例,如:
 
  (10)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庄子·卷五下》)
 
  (11)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韩非子·难言第三》)
 
  句式中“也”用在“何”和“则”之间,将前后两句切分开。“则”作为答语,引起下文,属下;“何”则属上句。而“何则”有凝结趋势,应是长期一起共现的结果。如果中间有其他成分插入,不太可能有凝固趋势,“何则”应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所以“何则”不太可能是由“……何?则 ……”变来的。
 
  2 “何则”与“何者”、“何也”之辨
 
  把“何则”解释为“何也”或“何者”是着眼于两者句义相近,都是追述原因。但两者结构大相径庭,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只能从句法功能角度的进行阐释,而不能单纯由于句义相近就将其划成等号。“何则”若与“何也”“何者”相同,则认为“则”与“也”“者”同,这是不正确的。
 
  2.1 何也
 
  “何也”独立成句,“也”用于表语“何”之后,表疑问语气,是语气助词。“何也”表示对前句的疑问,其后接的句子是答语。如:
 
  (12)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春秋榖梁传·僖公》)
 
  (13)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春秋榖梁传·成公》)
 
  杨伯峻先生认为“‘则’这个连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示上下两事之相因,它是假设复句和因果复句的正、分句中最常用的一个连词。”[7]“何则”是“则何”的倒装,“则”依然是连词,例(7)“则”用于因果复句句首,连接结果“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和原因“何”字特指问句;例(8)“则”用于连接结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和原因“何”字特指问句。在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战国策·齐策五》中有一例:
 
  (14)夫胡之与齐非素亲也,而用兵又非约质而谋燕也,然而甚於相趋者,何也?何则形同忧而兵趋利也。
 
  而宋绍熙二年刻本、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战国策》则认为“何则”之“何”为衍文。若为衍文,“则”用于连接下文,只能是连词。这就能很明晰地看出“何则”中的“则”并不是助词。
 
  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战国策》保留“何则”。“何也”、“何则”连用,“何也”用于上一句句末,表设问,而“何则”用于下一句开头,加强语气,相当于“为什么”。可见“何也”同陈述现象或结果的上句联系紧密,而“何则”同引出原因和解释的下句联系紧密。这是由于“则”常用于连接下文,是连词,而“也”作为语气助词,常用于句尾,二者明显不同,所以不能把它们划为一样。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