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教育,要回到人!要慢慢来!(2)

时间:2014-09-10 10:49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魏贤超 点击:

  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字化工具,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课件、网络和终端,实现非学校化的学习和教育。换句话说,从单纯技术和狭义知识技能学习的角度看,人类已经可以不需要学校而完成学习和教育的任务。新的网络学习,这种现代升级版的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已经严重地挑战甚至否定了传统的教师和传统的学校的存在价值。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学文凭,但是,他们没有见过他们的老师,他们也没有进过学校。

 

  于是,问题在一步一步地推进: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

 

  还有更为严重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假设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只要我们愿意,各种“体能药片”“智能药片”“道德药片”“美育药片”或者“体能芯片”“智能芯片”“道德芯片”“美育芯片”等新工具的出现是完全可能的,它们可以用十分便宜的代价迅速地解决人类的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问题。这个时候,人类的学习和教育,几乎完全可以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和工具,在一刹那之间完成。人类文化传递方式除了遗传和教育,是否还有第三种方式:生物-电子的传递?大概15年前,我们曾经思考过是否有这个可能性,现在看来,的确是可能的。如果是这样,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是否会被彻底替代、抛弃和否定?人类还需要学习吗?人类还需要教育吗?教育的本体价值还可以继续存在吗?这样,自然需要我们去考虑需要不需要教师、需要不需要学校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工具的产生和应用,如果从单纯技术和狭义知识技能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师、学校和教育的确是遭遇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遭遇了本体危机!

 

  四、超越技术的教育:回到人!慢慢来!

 

  在高科技时代,人类真的可以不再需要教师、学校和教育了吗?科技和工具真的是教育的决定因素吗?人类真正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些需要超越技术,把技术、工具与教育、人的问题结合起来加以深入思考的深层次的重大哲学问题。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问题,或者说,就是如何“与人共处”的问题。同样,教育的本质也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或者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对话”,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对话”(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近现代教育的进步,简要地说,受惠于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认为,人与物是一样的;二是认为,人与人是一样的。这两个观点的背后是很大的理论靠山—哲学的和心理学的。从笛卡尔到拉?美特利,从华生到斯金纳,共同的观点是:人是物质,是机器,是动物;人和物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用自然科学的还原方法分析人;因此,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作用训练和塑造人。而且,又因为人与人是一样的,标准化的、大规模的、高效率的近现代教育(训练)制度成为必要并得以实施。”“但是,这种进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因为人与物被认为是一样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物性’取代了人性;既然人与人是一样的,共性自然可以代替个性。这种人性与个性的双重缺失,加上作为教育的物质基础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古代的教育的概念以及实践,从近现代开始,被理解和实施为通过条件反射作用来传递(知识、科学、技术、文化)、灌输(道德)、训练(技能、能力)和塑造(行为习惯)的活动和过程。”“从更为重要的物质层面看,当人类从农业时代走进工业时代并进一步迈向后工业时代时,当人类逐步从实物媒体、模拟媒体时代走向数字媒体时代时,教育的物质、技术和工具基础已经并且必然会继续发生根本的改变,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出现:曾经和仍然被作为教育之主要任务的知识(传递),对于真正的教育来说,是否可能只是沧海之一粟,冰山之露出水面之一角?人类的教育和学习过程应该像迄今为止认为的那样‘快’一点(掌握各种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还是应该‘慢慢来’(人生的展开,生命的成长)?经过数字媒体的加速,‘文化反哺’或‘后喻文化’使教者和学者之间传统的非对称关系被明显颠覆,从而是否可能导致严重的‘教育失语’?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因为将可以塑造人的一切从而在根本上把教育从人类历史舞台中驱逐出去?人类教育继续存在的基础和魅力究竟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的哲学思考。”(以上是我们在《教育原理散论》中的表述。其中涉及了很多有关教育的本体、本原或本质的重大问题)

 

  在最为“现代化”的养鸡场里,原来需要12个月才能长大成熟的鸡,一两个月就来到了人类的餐桌上!在最近几十年的所谓的现代化的(现代的电脑和网络等工具取代了过去的粉笔、黑板、毛笔、钢笔)学校里,中小学生们的生活与此何其相似!除了电脑、网络、手机,除了听课、作业、考试,这些孩子们还有什么生活?几十年以后,当他们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有什么是值得回忆和珍惜的?那时,还有人能够写出鲁迅笔下的《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

 

  我们可以用各种“药片”或者“芯片”快速地解决人类的教育、成长和发展问题吗?如果可以,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动物”(马克思语)?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人是目的”(康德语)这个命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可以容忍由工具决定教育,那么,教育本身也就成了工具。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格言曾经成为几乎所有教育人的共识。体验重于知识,感受先于认知,情感大于理智,过程高于结果,这些要素本来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但是,在所谓的教育中,人们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狭义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实际上占据了整个教育的80%~90%的份额,实质上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核心目标;品德教育和美育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没有多少人会说“品德就是力量”“美就是力量”。很少有人注意,“当知识越来越变得专门时,它就不再是知识了”(纽曼语)。这样的所谓的教育,基本上与真正的教育—“人文化育”无关。这样的所谓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畸形的、丑陋的“教育”,是一种无德的“教育”,无品质的“教育”,无价值的“教育”(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训练”)。

 

  有文学家描述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在教授的办公室或者书房,一个教授架着二郎腿,叼着丘吉尔式的大烟斗,若干个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在那里讨论着问题。其间,教授主要是在抽烟,也听学生的讨论,偶尔插话讲两句,可谓“抽为主,听为辅,讲再次”。经过三五年的时间,在教授烟斗喷出的烟雾的系统熏陶下,这些年轻人心灵深处的火苗就被点着了。

 

  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通过人与人之真实的生活、共同的生活以及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启发、接受熏陶、酝酿发酵,从而引发生命的成长、人生的展开。

 

  在这样一种教育生活中,我们自然也不能追求“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格言完全不能适用于这样的教育。教育,本来就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人倡导的“慢的生活”。教育,不是像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所说的训练、培训、塑造,而是孔子、苏格拉底和雅斯贝尔斯等人心目中的培育、培养、唤醒;教育,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就像酿酒一样,是一个慢慢的熏陶、酝酿、发酵的过程,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要慢慢来!

 

  看来,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用技术和工具解决人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的,我们需要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观来一个否定之否定,把教师、学校和曾经的、本来的那个教育找回来,或者说,要回到过去,去找回那个曾经的、真正的、本来的教育;要面向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去找到那个应该的、真正的、本来的教育。

 

  教育,要回到人!

 

  教育,要慢慢来!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