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际化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的高级学位制度是仿照美国模式设立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吸引着众多的国际学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的有12%是国际学生。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1999年33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商讨并签署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决议——“博洛尼亚决议”(Bologna Declaration),签署国现已增加到40个,决议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制、学位制的统一,即采用现在国际基本通行的学士、硕士学位制度,进一步统一博士学位制。如德国高校学位沿袭本国传统原只设硕士和博士两级,其中硕士是第一级学位而非研究生教育,自1998年开始,德国部分高校开始引进英美学士、硕士和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美国硕士教育的成功是吸引欧洲国家改革学制的重要原因。
2.发展快,规模大
美国的硕士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的部分,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美国每年授予的硕士学位数1970年为23.5564万;到2010年达到73.0635万(图1)。[6]
我国的研究生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1981年授予硕士学位数为8665,1990年为3.2557万,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并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达6.4635万,2012年已达43.1431万,[7]年递增的速度平均超过了20%(图2)。
3.灵活性强,不断创新,呈多样性发展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位称号,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自定学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灵活性强,因此硕士学位的名称名目繁多。1985年统计有667种硕士学位名称,进入21世纪全美共有893个硕士学位名称、130个远程硕士教育项目和1208个硕士学位简称。[8]但过于多样化使得硕士教育难以统一并精确定义其内涵与目标。
1991年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针对不同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一系列专业硕士学位,包括工商管理、建筑学、法律、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农业推广、兽医、会计等。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由政府宏观调控,优点是不太可能出现像美国多样到失控的局面,但在及时调整、应对社会的需要方面不如美国市场导向的硕士教育灵活。
4.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突出
美国硕士教育部分为博士学位的中继学位教育,着重科研,但到80年代这类硕士教育项目约占16%。大部分硕士学位教育是从事非学术职业学生的终结学位,着重专业技能而非宽广的理论基础,直接面向要求专业技能的高竞争性就业市场。硕士教育职业化,教学注重经验;很多硕士课程取消了学位论文的要求。[2]传统的一至两年的博士前教育正在被职业化的最终学位所取代。[5]
不同学科的硕士教育规模发展不同。从NCES统计的数据来看,保健科学、公共管理、商科与教育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商科与教育两个领域加起来占硕士学位教育的半壁江山,增长最快的学科是保健科学,1990年至2000年增长了超过1倍,成为硕士学位教育第三大领域。硕士学位教育中传统的学科所占比例不断缩小,1970~2010年40年间,人文学科比例从14.6%减少到7.8%,社会学科从9.4%减少到6.3%。专业硕士正在从这些传统的职业领域延伸至人文和科学领域,从单一学科项目演变为跨学科和混合型项目。如由1997年Sloan基金会提议设立的职业科学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s)是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职业型硕士学位,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方向有所改变,学术型学位项目与职业型项目差距越来越小。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平均年龄是32.6岁,大部分已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较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更高,三分之二硕士生是非全日制学习。[5]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把学生的工作放在首位,利用晚上或周末的业余时间上课,很多大学开展了利用高科技手段特别是互连网的远程教学。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还是传统的学术类研究生教育,根据我国现行学位条例,硕士学位获得者必须“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9]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偏重基础理论与科研能力,因此主要形式是全日制学习,应届生占一半以上。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起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一直在80%左右徘徊,与本科生的就业率相差无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情况,有些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招不到毕业研究生,研究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这反映了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
我国目前开展非全日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形式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非学位教育)和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还有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举办了远程教育形式的研究生课程班。2002年全国授予硕士学位数为8.8799万人,其中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者2.1668万人,占24.4%;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数43.1431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予学位数10.4781万,占24.3%,十年来非全日制硕士数量大幅增加,但占全部硕士的比例基本不变,还不到四分之一,远远低于美国的比例。
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缓解了80年代初期、中期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的严重短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领域需要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毕业流向也不仅限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使人们需要接受高层次而又实践性强的教育,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我国硕士生教育一方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生源,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历史短,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最近几年有了快速发展,仍然只占硕士教育的一小部分。我国硕士教育在主动迎合社会需求、发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美国硕士教育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服务社会的典范,分析其发展及特点期望能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Conrad C F,Haworth J G,Millar S B.A Silent Success:Master'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93.
[3]Glazer J S.The Master's Degree:Tradition,Diversity,Innovation[M].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6,Clearinghous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Washington DC,1986.
[4]Gerald D.E.et.Projections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to 2012[EB/OL].[2010-05-01].http://nces.ed.gov/pubs2002/2002030.pdf.
[5]OECD.Manual for ISCED-97 Implementation in OECD Countries.OECD Publications Service,1999[Z].
[6]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Z].
[7]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DB/OL].http://tongji.cnki.net.
[8]Glazer-Raymo J.Trajectories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J].CGS Communicator,2004,37(2):1-5.
[9]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14-03-2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
1315.html.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