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尚德”的这种教育内涵是怎样生成的呢?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我们在假设——教育者按照“德”的本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其“向前或者向上行走”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自然触及“德”的第二个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尚德”理念中,“德”的第二个内涵指向“道德”或“个性”,即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易·乾卦》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唐代孔颖达认为“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在“尚德教育”中,我们期望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进“厚德”的教育教学与学习境界。所以,“尚德”的第二层意思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传统哲学视野中,“德”内涵相当丰富。儒家认为,“德”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结合现代教育追求,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德”的这一层义项还指恪守道德规范上的“操守”“品行”,做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育恪守道德规范者,使之有“操守”,厚“品行”,做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文明人。结合“德”的第一层义项看,这种教育取向,强调不违背师生个性,不违背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
我们提出“德”第二个内涵的教育学、文化学依据是什么呢?
在传统哲学中,“德”的内涵充满着生命意蕴,充满着生命的萌动。上面说到,“德”关乎时气,时气是生育、生殖之气。《庄子·天地》曰:“物得以生,谓之德。”所以,“德”的内涵可以训为“生”,“生命诞生”。《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德大,没有什么比化育生命更有意义更加崇高的。如果将上古时代的“德”内涵和《庄子》视野里的“德”取向连起来,我们会看到,上古时代帝王们“陟其高山”,举行巡狩礼或者封禅礼的目的,就是为了“生”, ——希望天地能够多多地化育万物,让天下承受更多的雨露滋润。——这样,“德”的内涵演变就非常清晰。
这种“生”,当然应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道德经》所强调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化育而不据为己有,发展而不恃仗其能,尊重而不肆行主宰。所以,东晋玄学家韩康伯认为,“施生而不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也。”即天地之大德在于自然而然,化生万物。据此,我们结合现代教育的追求,提出了“德”的第二个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也就是说,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实施“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教育行动,其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让学生在校园里享受真正立德树人的化育。
那么,这种“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教育追求,应该遵循什么规则呢?
《周易》的卦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如天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像大地容载万物。教育如何进入“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境界?《道德经》上这样写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却不使之受到束缚、羁绊。那么,在“尚德教育”境界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只要遵循本心,努力向着“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境界前进,就能实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生成目标。也就是说,当“德”可以理解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时,“尚德教育”真正的追求就是为了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这里出现了“道”与“德”这两个概念。
《管子·心术上》[10]载:“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这里的“虚”就是“道”的功能,就是生殖、化育万物的功能。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道”与“德”的地位应该是“道之尊,德之贵”,其功能应该是“道生之,德畜之”。“道”与“德”的关系,在《管子·心术上》论述得非常明确——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低 。无所低 ,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
古代哲学视野中,“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管子认为,“道”是虚而无形的,并无所抵触的。“德”是道的体现,万物赖以生长。“道”与“德”没有什么距离。如果硬说距离的话,就是“谓其所以舍”——“德”是用来体现“道”的。
对于“道”与“德”的关系,古代先哲多有论述。如《韩非子·解老》篇说:“德者,道之功也”; 唐朝宰相陆德明在《老子音义》中说:“德者,道之用也”;苏辙《老子解》也说:“德者,道之见也”;严灵峰在《老庄研究》中指出,“德就是道的形式,道就是德的内容”;陈鼓应亦指出:“道的显现与作用为德。”[11]这里的“德”均主要不是指伦理道德或品德,而是指万物和人得之于“道”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生命本质和个性特征,由此而形成了道家不同于其他学派的颇具理论特色的“德”论传统。[12]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尚德”的内涵,我想,就是“道”与“德”。“尚德”之“道”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尚德”之“德”——“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教育”,期望通过“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式的“养之覆之”,让学生走向“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立德树人教育境界。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有四个关键词: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尚德”是一种仪礼,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尚德”的两个内涵之间是“道”与“德”的关系,是思想方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在“尚德教育”境界中,有了师生们的“道”,才有了“德”的自由、自然、快速的生长。而“尚”则指向师生自主、主动的追寻——努力调动自我积极性,努力用好学校资源,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让智慧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最大化发展。
综上所述,“尚德”是我校办学理念。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了传统优秀“德”文化的丰富内涵,整合了学校既有文化积淀与现代教育追求的新理念,设计了“尚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全面积极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尚德教育”是在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上提出的。
参考文献: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3:42.4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
[4]桂馥.说文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尹荣方.巡狩之礼与“德”字的原初意义[J].汉字文化,2014(1).
[7]胡培翚.仪礼正义[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8][9]尚书[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10]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7.
[12]李霞.道家之“德”的生命论意蕴[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