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生存与超越(2)

时间:2014-09-10 10:29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吴先伍 点击:

  既然道德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正是在社会的荫庇之下,人才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做出推论,正是道德为人们提供和维护安身立命之所。“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如果人类失去了道德,那么,社会就将离散,人们就会流离失所,“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7]。虽然道德是人类在世界中生存繁衍的重要保证,但是人并非天生就是道德之人,道德并不是人类的自然禀赋,因为人类的自然欲望与道德之间经常会产生剧烈的冲突。既然对于人类来说,道德不是源自于先天的遗传,那么道德就是来自于后天的习得。“习得”就意味着道德乃是教育的结果。在历史上不仅像荀子这样的性恶论者强调教育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就连中国的孔子和孟子以及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具有明显性善论倾向的学者也同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和孟子认为,道德在人性当中只是具有一定的萌芽,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认为,道德在人出生之后由于受到肉体的玷污而被人所遗忘,但不论如何,道德的养成都要依靠教育。如果没有教育的灌溉,道德的萌芽就会枯死;如果没有道德教育的唤醒,道德的记忆将永远都处于沉睡状态,那么人们也就无法愉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也就无法在社会的羽翼呵护之下生存发展。

 

  既然道德教育是以生存教育为起点的,那么道德教育首先就应该是一种生存教育。第一,注重知识讲解。作为生存教育,道德教育要让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有所了解,只有人们首先了解了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然后才知道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立身行事,而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第二,注重行为训练。道德毕竟是实践性的,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中来养成,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日常生活礼仪、团体活动等来训练人们的道德行为。第三,注重智慧培养。世界是纷繁复杂的,知识分析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悖论性情境,使得人们无法依照平常道德知识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提升人们化解道德悖论的能力。

 

  三、自我超越:道德教育的方向

 

  道德教育虽然要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使人们在世界上获得立锥之地,但是这并不是人类的归宿。正如前文所言,人始终走在由现在通向未来的路上,人们通过道德教育所获得的立足点不过是由过去和现在通向未来的起点。人不能返身向后,也不能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否则就会被奔涌向前的社会洪流所淘汰或淹没。实际上,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赤身裸体,一无所有,我们缺少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法和技能,我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们自身的不足,使得我们获得一些关于这些不足的补救措施,从而使我们能够与现实世界和谐相处,并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然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学会生存式的道德教育,因为它把人们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对待,从而致力于为我们建造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而没有把我们当作一个成人来对待,忽略了我们面向未来的发展。“儿童处境的特点,就是他被抛向一个他并没有致力于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在没有他参与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对他来说,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绝对物,他只有服从的份儿”,“真正的世界,那就是成人的世界,在成人的世界里,儿童只能遵守和服从;他天真地成为他人的海市蜃楼的牺牲者”。[8]儿童是人类的不成熟状态,虽然值得留恋,但人们却不能长居于此,因为儿童没有自由,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受制于大人。因此,生存式的道德教育虽然为人提供了生存的基点,但是它也造成了对于人的束缚。

 

  正是在以往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一直被理解为个人如何适应他人和社会的一套规范系统,因而给人造成道德就是束缚、就是墨守陈规的感觉,而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拘束的帮凶,从而引发了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这一面貌,展现道德和道德教育解放、超越的一面。

 

  早在近百年之前,怀特海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9]。“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不仅不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而且是要从过去和现在的束缚下超脱出来,走向未来。因此,教育是带有超越性的,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愿意停留于当前的状态,那么他(她)就没有接受教育的必要。可见,教育与人生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以现在为起点而迈向未来的。道德不仅是对于现实的一种维护,也是对于现实的一种不满,我们之所以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是因为我们对于本来的道德水平有所不满。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就把道德看作人类所追求的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上的一个人生境界。道德不仅是个人追求的一个人生境界,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不管是孔子的大同社会,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一个高度道德化的社会。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教育的结合体,是以道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它当然也承担着人们自我超越的重任。

 

  第一,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超越物化的束缚。道德教育在传授知识、教授规范的同时,又为人们提供行动的指南,把人们赶出现有的庇护所,走向社会,走向他人,从而使僵死的知识变成活跃的行动,让人们在行动中感受自我的自由与责任,阻止了自我的固化与物质化倾向。第二,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超越个体的束缚。人们物质化的肉体及其生存的需要,容易让人陷入功利主义而不能自拔,从而片面关注个人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发展,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片面地关注个体利益,反而最终会导致个体的消亡。因此,人们必须突破自身的限囿,实现与社会的交融。第三,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超越社会的束缚。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道德不仅是外部社会强加于个人的一种规范,它不仅是对人行动的一种束缚,更是人们自我确认的一种方式。人们正是通过对于道德责任的承担,确认了自身的独一无二性,我们正是在教育孩子、赡养父母、关爱妻子等责任当中,获得了自身的身份,肯定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第四,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像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现实。不管人们是否乐意,人在出生之初就被抛到了一个既定的社会现实之中,而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现实在为人们提供客观生长环境的同时,也构成了对于人生发展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安于现状,有些抱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都是受制于现实的具体表现。道德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人是自由的,现实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起点,但没有为人类预设终点,因此,人们可以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了实现自我超越的目标,道德教育需要做出两点调整。第一,打破道德教育只是知识传递的观念。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教师们过分地强调道德的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知识的传授,并以闭卷考试等方式来测量道德教育的效果,从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使道德教育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和累赘,增强了学生对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厌烦情绪,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改变道德教育的尴尬处境,教师就必须打破这种陈旧观念,树立新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这种理想、追求、境界能够引导人们从现实当中超越出来。第二,改变道德教育的单向传递模式。由于把道德教育看作一种知识传授,所以教师不管学生的感受,不管教育的效果,直接采用灌输的方式把道德强加给了学生。既然道德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境界,那么学生的道德水平就不是教师所能传授得了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不是灌输,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并帮助他们排除困难,从而达到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为此,道德教育就必须采用双向的对话、回应等模式,让学生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来,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3][6][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156.346.346.346.

 

  [4][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95.

 

  [5][古希腊]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43.

 

  [8][德]西蒙娜·德·波伏娃.模糊性的道德[M].张新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1-32.

 

  [9][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前言)[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