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生存与超越

时间:2014-09-10 10:29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吴先伍 点击:

  摘要:因为道德教育是成人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在表现为现实存在的同时,又面对未来进行超越,与此相应,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会人们如何适应现实,但另一方面又要帮助人们不断地超越现实的束缚,走向未来。

 

  关键词:生存;超越;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8-0003-05

 

  虽然教育总是针对人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总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并不一定总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人,有时也会把人培养成恶魔、工具等等,从而偏离了教育的育人目标。在育人过程中,道德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道德构成了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人”已经逐渐远离道德教育的中心,就连背影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道德教育无人化的现状不仅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实效,而且也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本意蕴,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一、生存与超越: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怀特海就把教育的目的看作激发和引导人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看成“培养真正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样同意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教育的目的。正是因为教育与人之间具有如此紧密的关联,所以我们才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在众多的教育门类中,与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相比,道德教育无疑更加贴近人。道德教育更加贴近人,这不仅是指道德教育更加贴近人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指道德更加关注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更加贴近人之为人的独特本性,更能触及人的灵魂。既然道德教育与人如此密不可分,那么为了推动道德教育的正常开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就必须对道德教育的对象——人——展开分析,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走向人本身。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类一直不停地反躬自省,尝试着认识自己,试图破解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从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性画卷。在这幅画卷当中,马克思对于人类本质的概括当为画龙点睛之笔,他在概括总结前人探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提升,从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从马克思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人虽然以个体的形式而存在,但并不存在斯宾诺莎所说的单子式的孤立个人,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因此人依赖着外部的社会关系,人要维持外部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人才能存续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遭遇的社会关系经常并不是出自个人的主观选择,就像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放置在了特定的关系网络之中,他(她)就已经是爸爸妈妈的儿子(女儿),就已经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就已经是叔叔婶婶的侄子(侄女)……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并非出于个人的主观选择,所以,人们经常会对这种社会关系产生不满情绪。然而问题在于,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不管你是否愿意,你现在就生在这个家庭当中,你就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中。这也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处于被抛状态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主观选择,而是被随意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从而偶然地被镶嵌在社会关系之网中某一个点上。虽然人们可能对现实的社会关系不太满意,而在自己的脑海中对社会关系有着太多的虚构和假设,但是现实是不容假设的,它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处境。虽然未来变幻莫测,但是现实却是确定不移的,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现实都在那里。虽然我们对于现实处境有着太多的无奈,但是现实处境也就是我们成长的环境,为了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和适应环境,因为只有适者才能生存。现实环境是过去与现在的复合物,我们接受和适应现实环境也就是接受过去与现在,我们把历史背负在自己的身上,带着历史生活。人们不能抛弃历史,不能断绝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否则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就不能生根发芽,更谈不上长成参天大树。因此,当我们道德地接受和适应各种现实社会关系的时候,我们也就是在适应历史,就是学会在历史中生存。

 

  对于人类来说,历史就像一副沉重的盔甲,它为我们抵御了长矛利剑的攻击,使我们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然而它的沉重也阻碍了我们自由地跑跳嬉戏,甚至压得我们不能自由呼吸。因而现实处境在为我们提供生存保障的同时,它也严重地压抑着我们的自由,使得我们不能自由地生长,从而将人固化、物质化了,将人变成了历史的陈迹。人毕竟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古董,不仅要见证自己所曾经经历的那一段辉煌的历史,一遍一遍地向人们复述已经消逝的过去,人在背负过去的同时,更要面向未来。古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俗语名言就生动地告诉人们,人并不是完全生活在过去和现在之中,人类每时每刻都在面向未来、都在走向未来,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要“向死而生”。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个人来说,死亡与此时此地的存在都是彼此外在的,这也就是伊壁鸠鲁所说的:如果我在此,死亡就不在此;如果死亡在此,我就不在此,人虽然终有一死,但是死亡都在未来,而不是现在,此时此刻的我还没有经历死亡。海德格尔之所以强调人要“向死而生”,并不是要人以自杀的方式去结束生命,而是要求人们面向未来,提前介入人生的未来,因为正是未来赋予了现实生活以意义。在现实当中,我们的人生处境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可能还遭受着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着人生的磨难,以致有些人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自杀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顶着巨大的痛苦,顽强地活了下去,而这就是未来的力量。正是因为人们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这些都将成为历史的,未来我们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人们总是眼睛向前看,不断地冲破历史的束缚而奔向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人始终处在过去与未来的交互作用之中。因为未来虽然在现在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而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为现在、过去,成为人们前进的枷锁,成了需要人们加以超越的对象,因此,人类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就像蛇蜕皮一样,新装一旦上身马上就会变得陈旧,人类一直处在蜕变的过程之中。人始终行走在从过去通向未来的道路上,过去与现在是起点,而未来是终点,然而伴随着我们前进的步伐,终点也在不断地向前延伸,从而使得道路变得没有尽头,我们只好始终“在路上”。

 

  正因为人一方面生存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着未来超越,所以,道德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与人的这种特殊本性保持高度一致。

 

  二、学会生存:道德教育的起点

 

  死亡问题历来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问题,不论是中国的儒、道、墨、释诸家,还是西方的希腊雅典哲学和基督教等各种宗教,都对死亡问题有所论述。虽然前人经常教导人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但他们都不是教人们如何快速地结束生命,而是教导人们通过死亡来感悟人应该如何有意义地活着,所以,论述死亡最终还是归于生存。我们之所以热爱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一草一木的勃勃生机,是因为我们在他人一颦一笑当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意……总而言之,我们感受到了世间万事万物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过,意义总是我感受到的,如果我感觉迟钝,或者我故意封闭了感知外部世界的通道,那么,外部世界对于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死亡是阻断人们感知世界最彻底的方式,因为死亡在中断了人的一切生理运动的同时,也中止了人的一切精神运动,一切对于我而言都会随着我的死亡而彻底失去意义,“死去元知万事空”。因此,死亡的迫切性提醒人们:生存对于人而言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活得具有价值。

 

  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动物依靠自己的本能就能生存下去,然而人却无法依靠自己的本能生存。西方人把人类生存本能的不足归之于爱比米修斯的遗忘,而中国人则把它归结为人类身体的天然构造,但二者都一致同意,人类无法依靠自己的身体在自然界当中单独生存下去,因此,为了生存,人必须要投身于社会之中。荀子就曾经天才地指出,人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马克思有关人类本质的论述同样突出了人对于社会的依赖性。然而问题在于,人并不是天生的就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自然而然地就能适应社会性生存,相反人类的自然性恰恰阻碍了人们去过一种社会性生活。人类的自然本性赋予了人以各种自然的欲望,如果每个人都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欲望的追求就必然会促使人们走向分离和冲突。“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3];“在人类的天性中我们便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北大核心期刊第一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利、第二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安全、第三种原因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从而“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4]正是因为一方面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要投身于社会才能生存,而另一方面任由人类自然本性的自由发挥又会导致社会的冲突解体,从而危害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才需要道德来协调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冲突。早在轴心时代,思想家们就已经洞见了道德对于维持社会整体的重要性。柏拉图说:“维持寻求自保,他们聚集到城堡里来,但由于缺乏政治技艺,他们住在一起后又彼此为害,重陷分散和被吞食的状态。宙斯担心整个人类社会因此而毁灭,于是派遣赫耳墨斯来到人间,把尊敬和正义带给人类,以此建立我们城市的秩序,创造出一条友谊和团结的纽带。”[5]荀子则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6]不论是西方的“尊敬和正义”,还是中国的“礼”,实际上都与道德有关,因此,道德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的规范系统,每个人都应该遵守道德。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