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区域优势 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多赢发展(2)
2.2 利用已有的校园资源,以文体交流辅助,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发挥学校现有场地和人员优势,利用企业在我院开展运动会的机会,做好服务和后勤保障,在文体方面进行合作。学校每年9月都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我们以此为契机,聘请企业领导、专家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以2013~2014学年开学典礼为例,当企业领导讲到欲从一线操作工中选拔英语技能良好的技术员公派出国特训,却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时,给了学生和教师很大的启发,激发了汽车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此类文体交流活动,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
3 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创新招生就业模式
高职教育应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汽车产业基地将重点推进北京现代三厂、北京自主品牌乘用车建设,重点引进和发展研发设计、汽车电子等高端环节,在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利用等研发方面有较大突破;推动高储能锂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引进和发展汽车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安全系统、汽车导航系统或部件、智能电子系统等汽车电子产业。根据企业的发展定位,我们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3.1 专业设置和招生模式调整
我校汽车系中因为就业对口率低,就业后流动性大,导致个别专业出现招生困难的现象。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该系在招生模式上实行传统高职普招、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并行的形式。根据汽车产业基地汽车电子类人才紧缺的现状,我校在汽车系原有3个专业基础上开设了汽车电子专业,并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缺口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现状,在现有2个检测与维修班的基础上,新增1个五年一贯制班。2012年9月,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实行自主招生,利用面试和笔试环节双重把关,从源头上对汽车制造类岗位跳槽率高的情况进行预防。
3.2 与企业合作成立订单班,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
汽车专业先后与北京现代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携手设立订单班,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担任实训课程授课教师,将部分实训内容放在企业进行。经过培养,学生就业对口率、就业层次和质量明显提高。
4 加强校园设施建设,以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经常化和长期化
根据汽车专业的特点,从学校层面制定规章制度,对教学设施进行改善,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切实增强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参与度,提高校企合作的时效性。
4.1 以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长期化
在专业教师中实施“124工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学生毕业“四证书制度”,按企业标准严把育人质量关。
“124工程”,即每名教师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至少负责或参与一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与本专业的两家企业建立长期联系,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研和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改革教学方式;与四名工程技术人员交朋友,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实施层面推进校企合作。将教师顶岗实习制度化,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并在资金上提供支持,提高教师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从2012年起,我校全面推行“四证书制度”,即学生需取得“现代职业道德证书”“现代职业技能证书”“现代职业体能证书”“现代职业毕业证书”才能毕业,与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接轨,严把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关。
4.2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按校企合作要求进行教学资源改造
我校汽车系共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四个专业,根据校企合作需要,改造专业教室和汽车实训基地,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发动机微机控制、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性能检测、模拟4S店等9个实训室,模拟真实的企业情境,参照企业标准制定车间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技能培训及取证工作,满足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在改造过程中,企业提供了车辆和技术支持,参与方案制订,汽车实训车间车辆绝大多数来自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设备投入资金。
4.3 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实时自主沟通模式
2013年9月,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企网上线,同年12月,学生顶岗实习系统上线。企业可自主在校企网发布用人信息,学生可随时了解企业要求,及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可随时根据企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用在线顶岗实习系统后,在大三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实现了全程实时可视、可控、可追溯。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学校和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
5 结束语
我校在深入研究顺义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又不局限于就业企业,实行多维度、分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发展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和招生模式调整、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够满足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有很大提升,但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合作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课题研究还有待深化。
参考文献
[1] 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2] 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3] 汽车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汽车基地属地税收占全区三成[EB/OL].[2014-03-24].http://www.bjshy.gov.cn/Item/60251.aspx.
[4] 张虹.以校企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1(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