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下)  (2)

时间:2016-02-02 13:02 来源:发表吧 作者:潘文卿 点击:

  如果模型设定中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也就到此为止。但由于第二部分的讨论已发现中国31个省区间具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即存在地理位置上的集群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群特征越来越显著,表明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我们虽然通过引入市场潜能变量来刻画这种地区间的溢出效应,但如果市场潜能这一变量不能包含全部的空间溢出性的影响因素,则那些未引入的存在着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将进入到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中。这时,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以及传统的估计方法将不再适用,而需要引入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并通过空间技量技术对其进行估计。

  模型3、模型4是对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8)式采用固定效应ML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由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发现不存在时间效应,因而模型3未考虑时间效应。当然,为了比较,我们也在模型4中引入了时间虚拟变量,对它的估计可以进_步检验模型3的稳健性。估计结果显示,即使与传统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模型1)相比,空间误差模型不仅有着更大的调整的R2,而且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也增大了。同时,表征空间误差效应的参数A也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表明引入地区间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设定更正确。从未包含时间虚变量与包含时间虚变量的模型估计结果看,一方面,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后仍发现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①另一方面,其他变量的显著性均没有变化,而且各变量参数估计结果的变化也不大,表明不含时间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的设定具有稳健性。为此,我们选择面板数据空间误差模型3作为最终设定的模型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估计结果显示,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3对市场潜能参数的估计结果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1的结果基本相同,均在0.47左右,表明以地区市场潜能为代表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对近10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经济增长率将提高0.47个百分点。从弹性值来看,市场潜能扩大的效应已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效应,后者的弹性值仅为0.13。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期完全一致,即一个地区拥有进入其他大规模市场的良好机会,关联效应所产生的外部性将导致该地区获得较高的增长水平(CrozetandKoemg,2005)。不仅如此,空间误差模型还显示出了基本面板数据模型所无法发现的结果: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与周围省域经济增长的随机冲击有着密切的关联,揭示回归残差之间空间相关强度的参数A显著不为零表明,影响_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扩散效应,我们称之为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之,从这种直接与间接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看,进入21世纪以来,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空间误差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还表明,古典增长理论仍适用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现象的解释,即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的增加均会促进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一结果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相仿;但与基本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不同的是,空间误差模型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本参数的估计值达到0.176,并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意味着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每增加1%,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上升0.176%。这一估计结果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增长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并未检测出来,再次表明未考虑空间相关性的传统模型在模型设定上是有偏误的,由此也带来了估计结果的偏差。
 

  2.局域性估计分析

  结果均是全域性(Global)估计的结果,是中国31个省区经济发展的平均状况。前文已经指出,我们所关注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很可能与不同地区间的空间距离有较大的关系:距离越近,空间溢出效应理应更加显著。因此,在我们设定某地区的市场潜能变量时,是以地区间距离的倒数为权数对其他地区GDP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为了更深入地考察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我们下面按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大小范围进一步进行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对未包含时间虚变量的面板数据空间误差模型采用固定效应ML法进行估计的结果,其中市场潜能指标按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大小范围计算。表中数据显示,市场潜能参数的估计值随着地区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小于1000公里时,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力最大,参数估计值高达0.399;而当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在2500至3000公里的范围内时,市场潜能参数的估计值降至0.275。当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的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时,参数估计值虽然为0.076,但从伴随概率看,甚至未能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意味着某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距其3000公里以外的地区不再产生实质的直接外溢性影响,或者说,距离间隔超过3000公里的省区间已不存在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市场潜能所表征的区域间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是,通过随机误差项表现的区域间间接影响的A值并没有随区域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下降,并且它们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意味着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还通过随机误差效应间接地影响着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这种间接溢出效应并没有受到区域间空间距离大小的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3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断消除,产品与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扩大了各省区的市场空间;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依靠本区域内资本、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其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规模,即市场潜能扩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以地区市场潜能为代表的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议题。

  首先,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9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还呈现着按地域间空间距离的大小有规律变动的特征,即随着地区空间距离的增加,空间相关的强度趋于减弱;同时,从时间维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加强。另一方面,从地区局域相关的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各省区邻近省区显著相关的区域数也在增加。

  其次,本文通过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揭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是如何通过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受到影响的。在这里我们将市场潜能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直接测度指标,并将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所关注的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计量模型框架中,使用近10多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进行了因素分析。计量分析发现,_方面,古典增长模型与新增长理论所反映的增长机制仍然决定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仍脱不开本地的要素积累;另一方面,当我们控制了要素投入的影响后,发现_个地区的市场潜能对其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换言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地影响着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该因素对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弹性甚至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同时,我们所采用的空间误差模型还进一步显示出,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与周围省域经济增长的随机冲击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即影响_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扩散效应。因此,一个直接的政策启示是:进一步消除不同省区间的市场壁垒,加速中国全域性市场一体化进程,以便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开辟更大的上升空间,应当是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中着重考虑的议题。

  第三,本研究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实会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趋于减小吗?"我们按各省区省会城市间直线距离的大小范围计算市场潜能指标后,再次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均GD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实随着地区间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即本研究再次明确验证了著名的地理学第一定律假说,即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较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一些(Tobler,1979)。因此,这里的一个政策启示即是:政府应鼓励经济活动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即可以考虑顺应当前产业跨区域集聚的趋势,将西部地区部分人口迁移至东南部沿海地区,在那里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大型都市圈,以充分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及扩散效应,并在其带动中、西部地区更快成长的同时,使中国更多的人口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最后,本研究由于模型变量的设置方式不同,人力资本、劳动投入与市场潜能、资本投入的计量分析结果不能直接比较,但估计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投入仍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动力源,中国现阶段仍然离不开物质资本与劳动投入来推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当然,人力资本与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的较大潜能却也揭示出了未来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两大着力点:一是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尽快提升高素质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中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地区经济增长理应起到的重要作用;二是进一步消除不同省区间的市场壁垒,加快全域性一体化市场建设,以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两点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红利、尤其是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的大背景下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参考文献

  1.陈涛涛、陈娇,200S《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经济研究》第6期。

  2.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S《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

  3.何洁,2000:《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第12期。

  4.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2010:《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经济研究》第6期。

  5.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陈波,2004:《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第11期。

  6.林光平、龙志和、吴梅,200S《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经济学(季刊)》第4卷增刊。

  7.刘已洋、路江涌、陶志刚,200S《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

  8.潘文卿,200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第6期。

  9.潘文卿,2010:《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0.吴玉鸣,2007:《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2期。

  11.张晓旭、冯宗宪,200S《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经济学(季刊)》第1期。64

  12.赵奇伟、熊性美,2009:《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世界经济》第6期。

  13.Anselin,L.,1995"LocalIndicatorsofSpatialAssociation-LISA",GeographicalAnalysis,27(2),93_115.

  14.Anselin,L.,1996"TheMoranScatterplotasanESDATooltoAssessLocalInstabilityinSpatialAssociation",InM.Fischer,H.J.ScholtenandD.Unwin(Eds.),SpatialAnalyticalPerspectivesonGIS.London,UK:TaylorandFrancis.

     15.Brun,J.F.,J.L.CombesandM.F.Renard,2002"AreThereSpilloverEffectsbetweentheCoastalandNoncoastalRegionsinChina?",ChinaEconomicReview,13,161_169.

  16.Crozet,M.andP.Koenig,2005"TheCohesionV.S.GrowthTradeoff*EvidencefromEURegionsC1980-2000)",ERSAConferencepaper,No.erasa05,716.

  17.Groenewold,N.,G.LeeandA.Chen,2007,"RegionalOutputSpilloversinChina:EstimatesfromaVARModel",PapersinRegionalScience,86,101-12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