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的法制革新(2)

时间:2015-10-09 10:50 来源:发表吧 作者:温世扬 点击: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障碍:
  《宪法》第10 条及其体系效应
  我国《宪法》第10 条规定: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上述规定,从根本大法层面上确立了我国土地的公有制和土地所有权的“二分法”。其中,“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之规定在立法上产生了深刻的体系效应:
  以城、乡之分界定土地所有权归属。在“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原则下,若农村成为城市规划区并实行全员“农转非”,原集体所有土地即随之成为国有土地。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 条规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归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10 条规定: “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农民集体建制被撤销或其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其未经征用的土地,归归家所有。”《土地登记规则》第53 条规定: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被全部征用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成员依法转为城镇居民的,应当在集体土地被全部征用或者办理农转非的同时,注销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2004 年6 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管理办法》,该办法第2 条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两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后,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并据此颁布了《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适当补偿标准》、《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实施程序规定》和《圳市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体转国有”行动;湖北、海南、南京、郑州、石家庄等地方文件也明确规定进入城市的集体土地应当转变为国家所有。
  集体土地作为建设用地,仅限于兴办乡镇企业、村民建设住宅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集体所有土地被剥夺了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资格。前文所引《土地管理法》第43 条、第63 条之规定,均彰显了这一立法主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9 条也规定: “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该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上述规定表明,在“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下,城市建设用地以国有土地为限,由国家垄断建设用地出让一级市场,集体土地( 使用权)不具有直接“入市”的法律资格。
  《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所有权“二分法”的一时之选。资料表明,将城市土地收归国有本属“文革”产物,在1982 年的宪法修改过程中,修宪机关并没有认真讨论“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主张的正当性,而是以国家发展需要为由,将这一“文革遗产”宪法化,为其后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了隐患。?瑏瑥如此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其一,“城市土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笼统规定为“国家所有”不符合现代法治原则和物权法精神。如果说“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规定只是为了宣告当时城市土地的国有化并划定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界线,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也许无可厚非,但若从立法上一般性地宣示“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则意味着无论是当时的城市土地还是将来的城市土地都只能属于国家所有,从而将以后“进入”城市的集体土地“概括国有化”?瑏瑦,这违背了现代法治原则和物权法精神。在现代法治国家,国有化是一种极其个别的现象( 主要适用于国际经济法领域,针对外国投资实施) ?瑏瑧,它不但应当符合严格的条件( 如公共利益) 和程序,并且只能具体、个别地实施,而不能通过立宪的方式对某一类财产实行普遍的、不限时的国有化。随着我国《物权法》的颁行,这一理念尤其应当得到彰显。《物权法》对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实行平等保护,征收是国家取得集体土地的唯一合法方式,城市土地“概括国有化”的做法与物权法精神严重相悖,若仍坚守《宪法》第10 条并适用《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物权法》的规定将形同虚设。
  其二,“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权属的实际状况存在严重脱节。城市是“活体物”,会因其发展或衰落而扩大或缩小,即城市的市区和边界是不断变化的。?瑏瑨我国近三十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扩张的过程。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采取“征地”手段,即通过征收将划入城市规划区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继而开展城市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城市在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集体土地征收的全面覆盖或整体推进,因而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现象,即某一区域虽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甚至处于国有土地上建成的城市功能区的包围之中,但其土地一直未完成“国有化”程序,仍由农民集体所有和经营管理,但其功能已与其他城市土地基本无异。“城中村”的大量和长期存在( 仅广州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就涉及到100 余个“城中村”) ,使“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宪法规定与现实严重脱节,其规范效力和权威大打折扣。
  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实践之检视尽管现行法律法规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采取了一般禁止立场,但出于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和推动下,一些地方政府突破《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规范性文件指引,开展了集体建设用地中使用权流转的改革尝试。例如,苏州市人民政府早在1996 年就制定了《苏州市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开创了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先河。?瑏瑩1999年,国土资源部将安徽芜湖作为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第一个试点地区,出台了《芜湖市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此后,国土资源部又将上海、深圳、杭州、安阳等列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地区。2001 年国土资源部先后两次召开土地制度创新座谈会,会议明确指出,无论是否为国家正式确定的试点地区,都可以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至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获得了中央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层面的全面肯定。随后,安徽、河南、广东、湖北、河北、海南及大连、成都、昆明、南京杭州等省、市人民政府先后颁行规范性文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从各试点省市颁发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可归纳出此项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 ( 1)流转范围。各试点地区的规范性文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范围的规定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限定在城镇规划区的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由国家征收后方可出让,如河北?; 有的地区甚至将流转范围限定在特定的试点乡镇,如安徽?瑐瑡; 有的规范性文件则赋予城镇规划区内外的集体建设用地相同的法律地位,即无论在城镇规划区内还是在规划区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均可流转,如河南、湖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集体建设用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各试点地区均持否定态度,即明确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 2) 流转方式。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只能在企业破产、兼并、房屋抵押等情形下被动流转; 各试点地区的规范性文件突破了这一限制,规定了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入股、联营等多种流转方式,但对各种流转方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如广东省有关规定对出让和转让作了区分( 分别指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初次设定和再转移) ,而大连市相关规定则将二者统称为“转让”?瑐瑤; 依广东省有关规定,出租人既包括集体土地所有者也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而成都则仅指集体土地所有者?;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资入股、联营等流转方式,有的规范性文件将其作为出让的具体形式( 如广东) ,有的则将其与出让并列( 如湖北、河北等) 。( 3) 流转程序。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程序因具体流转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是一种设权行为,其基本程序为土地所有人与使用人达成出让合意( 出让合同) 并办理登记。作为一种集体财产处分行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应体现集体成员的共同( 集体) 意志,即由集体成员多数决方式决定。如广东省、安徽省的有关文件均规定,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须经本集体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经营管理( 包括出让—作者按) ,没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经营和管理。?瑐瑦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有的试点省市参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9 条之规定附加了一定的限制条件,权利人已投入一定比例( 25%以上) 的开发资金或已完成一定比例( 三分之一以上) 面积的开发,如安徽省、河北省,?瑐瑧有的则未设这一限制,如广东省。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有的试点省市规定须报经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如安徽省、河北省,?瑐瑨有的则没有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设置审批程序,如广东省。?瑐瑩( 4) 流转价格与收益分配。各试点地区均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实行价格管制,但管制力度有所不同。有的试点地区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确立了基准价格或者最低价格标准,如广东省、湖北省; ?瑑瑠有的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可以参照土地的征收价格,如河北省; ?瑑瑡有的则规定,应由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地价评估,依评估价格签订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合同。?瑑瑢在流转收益分配方面,有的试点地区规定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其中50%以上应当存入银行( 农村信用社) 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 ?瑑瑣有的则规定,土地所有者应当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按照土地出让金或者标定地价的10%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土地增值收益。?瑑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势必涉及到对原土地使用人的补偿问题,但仅有个别试点地区对此问题作了规定。?瑑瑥
  有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地方改革实践,突破了《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扩大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的多样化,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和流转价格形成与收益分配机制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各地进行的此项改革试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流转范围过窄。有的地区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范围限定在城镇规划区外,甚至限定在特定的试点乡镇,并且一概禁止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这与“同等入市、同地同权”的要求相距甚远。其二,流转方式层次不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包括物权性流转和债权性流转,二者在成立方式和效力方面均存在差别。各试点地区规范性文件规定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包括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未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性流转和债权性流转作出区分( 如广东省规定,无论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还是出租,当事人均应办理土地登记并领取权属证明) ,这不但不符合民法原理,且可能导致法律适用的困难。其三,流转程序存在瑕疵。如一些试点地区规范性文件规定,出让乡镇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无须集体成员表决,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即可做出决定,这与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所采取的集体成员多数决程序明显背离; 各试点地区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定基本没有考虑被流转集体土地的利用状况,忽视了相关用益物权人的意愿。其四,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除个别省市( 如广东省、安徽省) 作出原则性规定外,各试点地区并未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确立具体规则,集体成员和用益物权人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有的试点地区( 如广东省) 虽明确规定国家不能参加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入的分配,但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应“依法缴纳有关税费”,其确定性和正当性均值得检讨。
  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的法制因应上文的分析表明,对于集体建设用地“同等入市”,我国现行立法不但不能实现必要的制度供给,相反却设置了种种制度障碍。因此,若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相关法制的革新势在必行。地方的改革试点实践,也形成了对国家层面相关法制变革的“倒逼”之势,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为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法制保障。
  ( 一) 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地位只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人对集体建设用地享有法律意义上的支配权,集体建设用地才能“入市”( 流转) ; 因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化”,是集体建设用地“同等入市”的前提。依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然而我国立法者在制定《物权法》时认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正在深化,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一些正在进行的试点和研究尚待总结经验,作出规定的时机还不成熟,?瑑瑦于是《物权法》并未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建设用地使用权”这一用益物权的范畴,因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尚不属于《物权法》上的物权; 《土地管理法》虽对集体建设用地采用了“建设用地使用权”之称谓,但其并非赋权性规范,该项“建设用地使用权”也因内容规定之缺失而成为一个空洞的概念,不能定性为一种真正的物权。总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化”,在我国仍是一项未完成的立法任务。为此,须对《物权法》作出适当修改,即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纳入“建设用地使用权”范畴( 而不是另立类型) ,从而实现国有和集体两类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也适用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集体建设用地所有者只是保留收租权( 部分收益权) 和回收权( 部分处分权) ,其余针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均归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瑑瑧具体而言,《物权法》第135 条可修改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若考虑到《物权法》的修改短期内难以启动,可借《土地管理法》修改之机,在该法中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属性。?瑑瑨( 二) 排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 流转的法律障碍一是宪法困境之纾解。针对《宪法》第10 条第1 款规定所带来的实践困境,学界存在“释宪”和“修宪”两种解决思路。一些学者从宪法解释的方向寻求出路,即通过对“城市土地”和“国家所有”作限缩性解释,消解该款规定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冲突。如有人认为,《宪法》第10 条第1 款所规定的“城市”只包括“1982 年修宪时既有城市范围内的土地,而不包括之后新建的城市以及因为既有城市扩张而新被纳入到城市范围内的土地; 1982 年宪法颁布以后被划归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必须经过征收才可以转变为国有土地。?瑑瑩另有学者对此处的“国家所有”提出了新解,认为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只能是一种名义性所有权,《宪法》第10 条并未剥夺私人或企事业单位原先对城市土地的实际占有权与使用权,城市土地“国有化”并没有让政府对已经合法占用的土地获得所有权。?瑒瑠还有学者从法律规范的规范模态词类型入手,认为《宪法》第10 条第1 款应当解释为“城市土地可以属于国家所有”。?瑒瑡
  笔者认为,尽管上述解释用心良苦,但其观点却值得商榷。其一,以“修宪时”解释“城市土地”,偏离了法律解释的首要方法———文义解释———的基本要求。在法条本身未作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对“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只能依其正常文义作出解释,即本法实施后,所有的城市土地( 包括现有的城市土地以及将来的城市土地) 均属于国家所有; 以“修宪时”作为“城市土地”的应有之义,实为对这一宪法条文的明显曲解。将“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解释为“城市土地可以属于国家所有”,也明显溢出了该款规定的一般文义。其二,《宪法》第10 条“并未剥夺私人或企事业单位原先对城市土地的实际占有权与使用权”诚属事实,但依此得出该条“并没有让政府对已经合法占用的土地获得所有权”或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只能是一种名义性所有权”的结论则有失偏颇。
  首先,所有权与占有、使用权并非同一概念,《宪法》第10 条宣示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意味着城市土地的原所有人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占有、使用权并不能代表所有权,而国家则取得了对城市土地的终极支配权( 如收回、划拨) 。其次,《宪法》第10 条除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外,还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依体系解释,不能支持前者属于“名义性所有权”而后者为“实质性所有权”的结论; 不唯如此,除《宪法》外,《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均重申了“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之规定,难道《物权法》上的国家所有权也是一种“名义性所有权”? 故此,对《宪法》第10 条所规定的“国家所有”不宜作民法意义上所有权之外的其他解释。综上所述,对《宪法》第10 条第1 款规定所作的各种限缩性解释均有穿凿附会之弊。无论从这一规定的历史由来考察,还是从其文义解读,这一规定并无歧义,即自本法生效时起,一切城市土地均属于国家所有。它既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土地革命”———一夜之间,中国城市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就像没收战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土地一样收归国有,又是一项持续生效的城市土地国有化宣言———此后,只要某个区域被不断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该区域的集体土地都必须变为国家所有。因此笔者认为,“释宪”并非解决这一规定适用问题的可行途径,而“修宪”则是消解这一困境的必由之路( 宪法的稳定性和修宪的审慎性不应当成为保留某一非正当条款的理由) 。其实,对《宪法》第10 条第1 款规定的修正从立法技术上说并非难事,只要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为城市规划区内集体所有土地的存在保留空间,所谓“宪法困境”即可消解。具体而言,《宪法》第10 条第1 款可以修正为: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已经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二是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之修订。鉴于《土地管理法》第43 条第1 款已成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主要法律障碍,在修法时该款应予废除( 或修改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 ; 同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9 条之规定也应废止,同时增设有关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之规定。在此基础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土地登记规则》等行政法规、规章中关于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规定也应当废除,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目标相悖的地方法规亦应及时清除。
  在积极调整有关法律的同时,还可以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立法模式,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条例》,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条件、方式、期限等作出界定,从而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有法可依。在法律法规修订、制定之前,也可以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以规范流转交易和管理行为,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有序进行。?瑒瑢
  ( 三)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 流转的规则体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 流转规则之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 维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如前文所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流转,只能是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流转,即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占有、使用、收益权能的有期限分离,其性质属于用益物权的设立或流转,集体土地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所有人仍对其土地享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权利,并得于使用权期限届至或法律规定的特殊事由发生时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 ( 2) 服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农地保护尤其重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 流转也应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具体而言,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确定( 规划) 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设立和再移转,都应服从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并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 流转的规则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流转对象与目的。在各地开展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试点法规中,往往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对象及范围加以一定限制,如安徽省规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仅限于经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试点乡( 镇) ,河北省规定只有城镇规划区之外的集体建设用地才能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包括一切具有营利性质的用于经营用途的土地,既包括工业、商业用途,也包括商品住宅开发用途。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设立,属于一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自由入市流转。?瑒瑣是故,笔者认为,在“同等入市”的理念下,上述试点的各种限制均无必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对象,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均可依法流转。在流转目的上,也应体现其“经营性”,即包括各类工商业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建设用地,而不应设特别限制。
  二是流转方式。《决定》指出,应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入股方式流转。依“同地同权”原则,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使用权) 的流转方式可参照现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之方式作出规定。具体而言,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应包含初次流转与再流转、物权型流转与债权型流转。初次流转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次设定,其性质为用益物权的创设,其方式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即由集体土地所有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人订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通过登记赋予受让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由此形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一级市场。再次流转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初始权利人将其权利让与他人或作出其他法律处分,包括转让、赠与、入股、抵押、出租等,其法律后果为物权变动( 或称物权型流转,如转让、入股) 或债权性让渡( 或称债权型流转,如出租) 。
  三是流转程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因其流转方式不同应实行不同的程序规制,但总体上均应包含决策机制、合同规范和流转登记等内容。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为例,结合各地试点经验,其基本程序应包括: ( 1) 出让决议。基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团体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让应实行集体成员集体决策。一般而言,出让决议的作出必须经2 /3 本集体成员或成员代表同意。( 2) 出让许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本属集体土地所有人自主设定土地用益物权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应受到公权力的过多干预,但基于土地规划管理、计划管理之职能,地方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实行行政许可仍属必要。出让许可由集体土地所有人持土地权属证明、出让决议等文件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后者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于土地权属清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批转手续、土地用途符合规划和用地计划、土地权利行使未受到法律限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应出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许可文件。?瑒瑤( 3) 出让合同。集体土地所有人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许可文件后,应通过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与受让方签订出让合同。?瑒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载明土地所有人( 出让方) 、土地使用人( 受让方) 、本宗土地位置与面积、土地用途、使用年限、使用条件、出让金及支付方式、期限届满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作物的处理办法、违约责任等内容。( 4) 登记颁证。出让合同签订后,双方当事人须在规定时间内持出让许可文件、出让合同等材料向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登记,由登记机关颁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完成时成立。
  四是流转收益分配。只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及管理机制,才能真正达到保护农民利益、规范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不竭的动力。?瑒瑦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制度设计中,应妥善处理以下两组关系: 一是集体与成员的关系。作为集体财产,流转收益的分配方案应通过集体内部民主程序决定,但应通过立法予以适当规制,以保障集体成员的合法权益。?瑒瑧二是所有权人与用益物权人及其他合法使用人的关系。已设立用益物权(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或以租赁等方式授权他人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发生流转时,在收益分配上应兼顾所有人与用益物权人和其他合法使用人利益,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对其给予公平的补偿。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政府是否应参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的分配,学界意见不一。在实践中,江苏、安徽、广东、河南等地相继开展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工作,也出台了相关集休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例或办法。在这些条例或办法中,公布了较详细的流转收益分配比例,按照分配方式也可以大致分为政府参与分配型和政府不参与分配型。?瑒瑨有学者认为,地方政府不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关系的当然参与者。如果地方政府参与流转收益的分配,由于收益主体和流转市场的规制主体身份合一,将引发地方政府因利益驱动,违背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突破出让计划的规制风险。政府最多只能是依据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周边市政建设投入或直接的投资关系,拥有征税权和投资收益的请求权。?瑒瑩对此,深值赞同。在力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及管理机制之余,还要健全流转收益分配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裁决机构,为集体建设用地相关权益人提供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救济渠道。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