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部区域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缺陷(2)
二、西部区域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缺陷
如上文所述,西部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急需配套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但就目前西部区域循环经济法律制度颁布现状而言,相应的法律制度要么供给缺失,要么供给不足,甚至存在供给无效现象。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法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立法方面的不足
1.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例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但这些现有法律在内容上较为泛泛,且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章,没有明确施行细节,实践可操作性不高。同时,还缺乏相关规范措施,必要的强制性规定不到位,以及配套法律之间不协调等问题。
2.相关法规、规章不完善
《循环经济促进法》涉及众多专业性、技术性领域的问题,虽然该法在多处授权有关机关制定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名录、标准等,但是对这些立法的具体时间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即使是已经制定出的法规、规章,它们也存在着部分空白、互不衔接或者不协调的问题。甘肃省颁布了《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出台了《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等法规规章,但大部门内容是模仿《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的,区域特点不明显,实践性较差。广西仍旧缺乏配套的地方法律法规与《循环经济促进法》并驾施行,尤其是缺乏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法规、规章的缺失,造成了部分企业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认知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效果 。西部地区仍极度缺乏与《循环经济促进法》宗旨相吻合的地方性法规,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极其常务委员、地方人民政府和民族资质地方的人大极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制定有关循环经济的地方法规、资质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行政规章。
(二) 执法、司法过程中存在障碍
首先,在执法层面上,执法不严、执法水平落后、执法力量薄弱与执法手段单一,一直是困扰我国行政执法的常见问题。在循环经济的执法过程中同样的弊端也较为凸显,这不仅使得法律在循环经济运行方面收效甚微,而且还妨碍了循环经济的运作。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某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缺乏足够认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其次,在司法层面上,尚未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司法审判体系,其他救济途径也不健全,缺乏独立的循环经济公益诉讼机制,因而导致循环经济在一些领域可诉性不强。政府的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出于效率的考虑直接通过循环经济案件其他相应配套制度的不完善的前置程序对案件进行处理,极大地影响了司法因素对循环经济案件的介入。
(三)其他相应配套制度不完善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制度在循环经济中不仅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转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首先,科学技术支撑力度不够。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支持。而西部循环经济相关领域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远落后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自主研发能力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企业内部忽视甚至没有设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部门。其次,政府在不少方面如税收政策、清洁生产政策、考核政策都有缺失。西部地区内建成的循环经济园区及试点企业的数量有限,但当地政府依旧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监督指标体系,政府对相关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及试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最后,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公众参与度与循环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公众参与不仅有助于人们实现和维护环境权益,而且有助于监督政府行为,实现其决策科学化;第二,公众参与有助于弥补循环经济执法部门能力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对执法行为形成心理认同。完善西部区域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三、 结语
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法制供给严重缺乏,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这一阶段,这严重制约了西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相对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区域间低劣的市场主体以自己的“非循环”行为在竞争中大肆破坏、侵占其他区域的利益,区域循环经济治理“碎片化”、治理绩效低下等情形普遍存在。所以,应当积极地营建法律环境,以尽快营造解决这些问题,惟有当现行的法律环境能够管制“非循环”行为发生的时候,才能真正将循环经济发展下去。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