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的部队人才管理机制(2)
时间:2016-09-30 11:40
来源:发表吧
作者:朱建荣
点击:
次
(二)以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管理方法
信息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民主性特点要求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首先,应以人为本,担起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时代重任,以信息化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信息化人才管理职责和流程及岗位职责,为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奠定基础。其次,终身学习对信息化人才保持良好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创新部队人才管理要充分运用网络开放与快捷互动等优势特点,以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地把握官兵利益需求和心理发展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还可以设立文化广场、信息知识之窗、人文科技等主流栏目,传播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增进人才活力,从而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此外,网络化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如设立电子邮箱、网上讨论、心理咨询、心声交流等),使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相同内容的学习。
(三)建立科学的信息化人才规划制度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人才规划制度,应针对部队任务繁重、人才培养和挽留难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部队的发展特色和具体特点做好人才的补充培养与人才储备制度,着力解决人才浪费和“青黄不接”的问题,把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有力保证。因此,从信息化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详细规划各级部队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转业工作。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激发人才培养活力的重要杠杆。在选人用人上,要坚持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不断完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重视部队人才具备的较高知识能力素质和在实践中的实绩,建立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让部队的人才管理充满活力。另一方面,科学的考评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起着很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因此,要完善部队人才的考核制度,以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培养潜质和工作业绩等作为评价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标准,大胆起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的人才需求,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并结合部队实际,健全军事训练管理机制,提高训练考核的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队伍的内在动力。同时,围绕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的不同素质要求,全面提升其信息化职业能力,重点检验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指挥、新装备操作、技术保障和遂行任务等能力素质。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士兵要优先纳入优秀人才库和后备干部。
(四)以信息化手段确保人才管理的安全
人才的流动和管理关系到军事安全和国家安全。以信息化手段确保人才管理的安全,特别是部队的高科技人才安全是当前军事人才安全问题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某个重要领域的关键人员或“独生子”之类的人才一旦向外流动,就有可能造成军队或某单位重要的科技成果和秘密流失,以及科研工作无法正常启动或者“塌方”。为防止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动,需要优化人才管理机制,以信息化手段确保人才管理安全。例如,建立专业成果电子档案和技术骨干的经验档案。对于一些重要高科技人才,特别是技术骨干的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要在部队人才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建立专业成果电子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其研究的相关专业资料,确保成为存入电脑带不走的“技术骨干”,让技术骨干的经验、体会、心得成为活资料,从而减少人才损耗与断层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战斗力下降等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建立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军队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部队人才应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两方面入手和做文章。构建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部队人才管理机制要大力提倡用好的机制育人,用好的制度环境塑造人,并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新人才培养和选用机制,拓宽人才发展的空间,使一大批具有专长、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为现代化军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为军事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洪军.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战略意义及其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12(2):6- 7.
[2] 韩为工.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4):21- 22.
[3] 李珊,孙超.我军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2):17- 18.
[4] 王品、魏弘博,军事综合信息网网站建设与管理应把好“三关”[J].军队指挥自动化,2010(1):50- 51.
[5] 潘旭光.未来战争呼唤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J].领导科学,2001(22):22- 23.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