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评关于“后生物医学模式”的争鸣(2)

时间:2015-08-12 09:35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发表吧编辑 点击:
  “协同医学模式”。顾跃忠、汪开利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哈肯(H.Haken)的“协同学”和普里高津(L.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人类的存在和进化做了深入分析,指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复杂、高度有序的非线性协同态。医学的本质和目的就是要维持或促进或恢复我们人类的最佳协同态或最佳健康态。”并利用协同理论对健康和疾病作了全新的解释:“健康是指人体在一定协同度范围内的存在状态;疾病是指低于协同度的存在状态。”他们还提出了“协同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体系:“协同基础医学”、“协同应用医学”、“协同医学工程”。[5](P108-109)
  “大生态医学模式”。陶功定把人类置于一个大生态系统之中,认为人作为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系统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和谐是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志。他指出:“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是医学最广义的、也是最首要的任务”,“医学应当是以改善人类生存状态为根本目的的综合科学和实践体系,是关于优化人类生存的学问”。[6](P1-4)与陶功定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刘典恩、杨瑞贞等,他们指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被生态医学模式所取代,生态医学模式或许是后SARS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7](P27-29)
  “四维空间医学模式”。谢宇峰指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学模式,应当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对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的一切相关因素,如:自然因素、社会、心理、体质、时间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此,引入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四维空间’概念,提出四维空间医学模式。”[8](P18-19)孟宪武也提出了与“四维空时医学模式”相对应的医学学科体系——“环生物医学模式”。他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医学学科体系角度入手,对医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环生物医学模式是指由各种医学相关学科动态地环绕生物医学主体所构成四维时空的医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医学相关学科,除了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还有医学伦理学、医学环境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生态学、医学哲学、医学统计学、医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等若干学科,它们对生物医学的作用与社会、心理学科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这些学科中,“生物医学不能不占有主体地位,其它学科,其它因素在模式中永远不能与其并列平行,更不能取代其地位。”“环生物医学模式用一个‘环’字,既代表了各相应学科的内容,也表现了它们各自的地位与构成关系,比较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医学观的概貌。”[9](P447-448)
  “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匡调元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论的启示下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了人、天与人、地与人、食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超越“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他指出“人类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与天、与地、与他人相互关系的紊乱以及人体内部机能、结构、代谢的紊乱,‘整体制约论’为其发病机理”。[10](P1-4)
  “全息时空系统医学模式”。李恩昌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空间最广泛的背景下,研究生命现象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2](P11)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曹文秀、陈小明,他们利用全息时空系统医学模式解释了健康与疾病现象,指出“一个人如果从主观意识和情感上能够顺应社会变革发展,驾驭各种矛盾,把握自身的心理平衡,与社会之间产生良好的全息共振效应,则心情愉快、事业昌顺、无病自强;反之则心情郁闷、疾病丛生。因此,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能否与社会与周围环境产生良好的全息共振效应,作为社会全息元的人来说是强身健体的重要因素。”[11](P56-62)
  一切物质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因此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事物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dalanffy,L.V.)正是从有关生物和人的“生命问题”出发提出了一般系统论,这表明生命形式或生命过程是最能体“物质的系统存在”这一特性的。既然如此,那么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医学就应当充分体现人以及人的生命现象的系统特性。因此,医学模式的研究也就不能摒弃系统论这一根本方法。上述关于后生物医学模式的探讨,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运用了系统论的方法。相对于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言,更具合理性。
  医学模式来源于医学实践,也反作用于医学实践。进行医学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科学的医学模式来指导医学实践。那么,在上述各种医学模式中,究竟应当用哪一个来指导医学实践呢?也就是说,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内,上述各种医学模式中,哪一种最科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理,也就没有绝对科学的医学模式。因此,很难在上述医学模式中选择一个最科学的作为医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关于后生物医学模式争论的价值,真理愈辩愈明,关于医学模式的争论至少可以把“什么是更合理的医学模式”的信息传递给医学实践者,从而使其言行更加合理。
  3、关于后生物医学模式研究的两种错误倾向
  在医学模式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正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滥用“医学模式”这一术语;一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盲目自恋。
  首先,“医学模式”的滥用。随着医学模式研究的深入,“医学模式”也变成了一个时髦术语,一些研究者在不问医学模式的真正含义时便胡乱使用,希望为其研究成果贴上“时髦”的标签。医学模式是一个抽象程度较高的关于医学特征及医学行为方式的概念,属于医学观和医学方法论范畴。它涵盖了医学认识和医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模式,如疾病预防模式、疾病治疗模式、病人护理模式、医患关系模式、医学研究模式、医学教育模式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较低层次的各具体模式称作“医学模式”。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然而此类问题却比比皆是。例如文章《浅谈“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4期)中的“‘以疾病为中心’和‘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应当属于医疗模式;文章《谈心式医学模式的体会》(《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年第9期)中的“谈心式医学模式”应当属于疾病治疗模式或病人护理模式;文章《循证医学——发展中的医学模式》(《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第1期)中的“循证医学模式”应当属于临床医学模式;文章《肾友会——一种新的医学模式》(《透析与人工器官》1998年第4期)中的“肾友会”更不能说是一种医学模式,只能算是一种病友交流模式;文章《小儿急诊医学模式的探讨》(《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第3期)中的“小儿急诊医学模式”只应属于一种医疗模式等等。
  其次,对传统医学的盲目自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在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东西犹如繁星,这就助长了一些研究者的历史自恋情结。他们通常认为:“国外有的,中国历史上早就有,而且比国外的还要先进”。关于医学模式也是如此。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入中国以前,大多数中国人就连“生物医学模式”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对医学模式进行研究了。然而,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到中国以后,一些研究者就开始在中国历史中寻找是否有与之相同或相似之处,一旦找到,便津津乐道地说“中国传统医学模式就是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例如有研究者指出:“中医学早已形成固有的医学模式,贯穿在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各个方面,在现代医学模式越来越为医学界所接受的形势下,回顾与总结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其向古代东方文明回归,将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贡献”。“纵观现代医学新模式的内容,再回过头来看已存在数千年的中医学理论,更显得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新医学模式的内容,实际上在古代中医学中早已有体现。”“整体观点在中医学中有深刻的反映和地位。为此应对传统医学模式作出高度评价,让中国医学的深刻内涵,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还有作者认为“《内经》理论体系属于自然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它较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完善,提出中医学的形——神——环境医学模式”。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医学包括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是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备的一种医学模式”。的确,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能找到某些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子,但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虽然某些因素与历史上的会发生重叠,但它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有了质的改变。例如“整体性”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之一,而在传统医学中,无论是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都带有“整体性”,但我们就不能说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如果说中国传统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接受西方医学呢?在中医与西医的较量中,中国医学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处于弱势呢?这种拿“光荣历史”来自慰的做法的确需要反思。
  参考文献:
  [1]GeorgeL.Enge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
  [2]冀中,高德馨,张鸿铸,王大鹏.医学模式[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
  [3]卢焯明,陈诗慧.试论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社会,2002,(1).
  [4]梁兆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1995,(7).
  [5]顾跃忠,汪开.“协同医学模式”这我见[J].医学与哲学,1995,(2).
  [6]陶功定.关于医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想——兼论“大生态医学模式”的研究方法[J].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1994,(3).
  [7]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11).
  [8]谢宇峰.论四维空间医学模式[J].光明中医,2002,(6).
  [9]宪武.简论环生物医学模式[J].医学与哲学,1997,(8).
  [10]匡调元.论“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5).
  [11]曹文秀,陈小明.系统辩证论的人体观一一兼论心身医学与医学模式转化的关系[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其它期刊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