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式护理对妇科患者康复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析无缝隙式护理对妇科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住院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无缝隙式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 结果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下地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7.78±3.67)、(34.38±4.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5.03±4.93)、(42.53±4.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中各因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无缝隙式护理对妇科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缝隙式护理;妇科;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a)-0111-04
妇科住院患者多病情较为严重,病程长,长期的疾患痛苦会导致妇科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及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在临床治理过程中需加强护理干预,改善预后情况[1]。妇科住院患者多为手术治疗后恢复期患者,在住院期间较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感染情况。无缝隙管理为现代护理管理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以患者为主角,严格按照护理规范,克服各类护理操作连接不当,将个体化护理和人文护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以往对于无缝隙式护理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手术室和医院整体护理方面,尚缺乏其对妇科患者康复情况系统研究的资料,本文主要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08例妇科疾病住院患者行无缝隙式护理,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康复情况的临床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8例住院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4~69岁,平均(51.3±6.2)岁,病情:子宫肌瘤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宫颈癌10例,卵巢癌4例,其他4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47.8±5.6)岁,病情:子宫肌瘤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宫颈癌11例,卵巢癌4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及病情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符合疾病患者;均意识清晰且配合相关护理措施者[2]。排除标准:急诊手术患者;精神疾病或意识模糊者;不配合相关研究方案实施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常规给药、检查及生命体征检测等[3]。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无缝隙式护理:①入院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登记,了解患者的病症及需要注意的护理情况,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了解;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的同时提高治疗配合度。②入院后: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房的具体情况,加强患者相互直接沟通交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③出院后:在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护理及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避免其出院后出现各种病情复发情况;告知患者平时注意休息及适量运动的重要性,保证出院后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
1.4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情况(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评价其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评价其心理状态恢复情况;根据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躯体角色、躯体功能、活力、情绪角色、社会功能)评价其临床护理效果[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