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免疫固定电泳最长用于M蛋白相关疾病的鉴定。通过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常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以便提高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水平。
【关键词】 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β巯基乙醇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分泌的大量结构均一的, 无抗体活性和无免疫活性免疫球蛋白或其肽链亚单位, 临床上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s, M蛋白)[1]。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结合区带电泳的分离作用和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及高敏感性来检测样本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2]。此技术在恶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分型、疗效随访和意义未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转化的病程监测都有重要意义。
1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常见问题
①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 免疫增殖性疾病中会出现某种或几种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 高浓的球蛋白使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某个球蛋白区出现有着色较深的浓密条带或出现边缘着色而中心区域蛋白不着色的“口型”。着色较深的浓密条带的出现会使判读很困难, 是否有单克隆条带隐匿在其中不容易判读;还是此样本为一个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无法区分。“口型”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结果。② IgM型聚合度高, 非特异性沉淀影响判读, 在β或γ区可见致密而均质条带。第一种情况凝胶的点样处和整个泳道出现沉淀。另一种情况是出现两条单克隆带。③IgA型谱带宽而弥散, IgA型较其他类型的单克隆比较谱带宽而弥散不易判读。④血清免疫固定只有重链单克隆成分, 初诊时血清免疫固定只有重链单克隆成分勿轻易诊断为重链病。⑤血清免疫固定只有轻链单克隆成分。⑥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阴性的浆细胞病, 临床上典型的浆细胞病特征及病理损伤, 但血清免疫固定电泳为阴性。⑦血清免疫固定的血清蛋白电泳条带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以上讨论了对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常见问题, 现就其问题逐一分析和解决。
2 分析与讨论
①高浓度的球蛋白需要考虑提高抗体浓度或降低抗原的浓度, 一般采用生理盐水降低抗原浓度的方法[3]。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实验室试剂盒的稀释比例, 最好先进行免疫球蛋白及轻链的定量。因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25 g/L, 恰当的稀释比例在胶片上会呈现清晰且浓而狭窄界限明显的沉淀线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②由于大量IgM多以19 S五聚体形式存在, 造成凝胶的点样处和整个泳道出现沉淀的情况。19 S五聚体伴随7 S单体亚单位会造成两条单克隆带[4]。这两种情况经β巯基乙醇处理会使大分子聚合蛋白解聚和适当的稀释能得到理想的单克隆条带。β巯基乙醇使用浓度为100 μl标本中加入10 μl10%的β巯基乙醇。另需注意β巯基乙醇毒性分级为高毒且具有特殊臭味, 高浓度吸入本品有致人死亡危险, 有条件的话可在通风橱中戴手套操作。③由于IgA分子的多态性形成的二聚体和三聚体导致蛋白质的不同迁移率[5]。使IgA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呈现多条带的现象。在不能清晰判读的情况下可以用经β巯基乙醇处理使大分子聚合蛋白解聚和适当的稀释的解聚方法。④有些M蛋白的四级结构会阻碍轻链抗原决定簇与其相应的轻链抗血清的结合, 此时可经β巯基乙醇处理使大分子聚合蛋白解聚和适当的稀释的解聚方法, 再做实验能得到正确的结果。⑤若与三种重链α, γ, μ不发生反应而与κ或λ轻链反应, 则需进一步作游离轻链的补充检测。若呈阴性结果, 则需再做抗IgD和抗IgE检测。⑥第一种为不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第二种为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 由于轻链的分子量较小易迅速自肾排除故有时血清中反而呈现阴性。这种情况可用本-周蛋白的检测或尿固定电泳来检测轻链的单克隆成分的有无。⑦溶血标本在β位会形成血红蛋白区带;陈旧血清在近原位由于IgG的聚合形成的窄区带;血浆标本在r位会形成纤维蛋白原带[6]。以上3种情况可通过样本的质量前控制, 用新鲜血清标本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侯建.M蛋白的鉴定及结果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2, 23 (10):559-560.
[2] 陈世伦, 于力, 邱录贵.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9-34.
[3] 从玉隆.检验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84-689.
[4] 朱鉴清.电泳技术临床应用.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2-91.
[5] 张亨.巯基乙醇的性质、生产及应用.杭州化工, 2003, 33(3): 22.
[6] 朱国庆, 姚宏静.免疫固定电泳技术的应用体会.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35):4858-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