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语用功能解读
时间:2015-07-21 09:29
来源:发表吧
作者:张军梅
点击:
次
[摘要]:《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形式多变,不拘一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揭示了歇后语顺应不同语境所产生的元语用功能、语用缓和功能和语境联系功能。
[关键词]:歇后语;语用功能;元语用;语用缓和;语境联系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红楼梦》的歇后语形式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二、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语言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关心的是语言被用来交际的方法,而不是语言组成的方式。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交际策略,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以确保交际的圆满成功。因此,在Verschueren顺应论的框架内,《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是一个在言语交际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
1.元语用功能
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语言可以用来谈论语言本身,这样的功能表明人类能谈论“说话”,也能思考“思考”。言语交际是一个具有意识凸显性的顺应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交际中,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交际效果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例如:
(1)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关型歇后语,前一部分“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这样的形象描述可得“好画儿”。而“画”的谐音是“话”,得到后半部分“好话儿”。“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是对后半部分的具体描述,“好画”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解释,它们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语意上互为说明,互相行使了元语言功能,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元语用功能。并且,“好话”和“好画”在语意上原本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好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两人的画进行评论,毫无深意,但在利用同音现象和前半部分联系起来之后,便通过深层意义产生了特殊的交际效果。无疑,折射出来的是歇后语的元语用功能。
2.语用缓和功能
语用缓和存在于冲突性交际事件中,指为了避免和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结果,说话人在其元语用意识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调控,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红楼梦》中,说话人常使用歇后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来调控面子威胁程度,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交际场面的润滑剂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一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