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2)
3、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制度不健全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离不开相关的制度保证。目前,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主要集中于文化建设,在传承与开发上表现出明显的“重投入、轻管理”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尚无较为一致的制度作为保证。对乡村文化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不够合理。国家对乡村文化的投入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此类投资一般是一次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毕之后缺乏后续的运营投入。乡村文化基础实施在建设后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实际的文化传承保护作用,而被大量闲置。
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主体也无明确的职能分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一方面涉及到对于已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另一方面还涉及到对于乡村文化新风貌的建设与引导。在实际的传承保护过程中,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传承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结构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够清晰。没有统一的制度体系,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
4、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与土地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深入基层乡村社会进行调查后,撰写了《乡土中国》一书。书中提出: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乡村性,中国文化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乡村社会就是以土地为中心,以血缘宗亲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构成的均衡的社会结构,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长期以来,乡村社会一直保持着其相对的基本稳定性。同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乡村社会也进行着其内部的调整与变革。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传统的乡村文化被市场经济和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逐渐变的面目全非和支离破碎。在一些西方价值观、市场经济的理念的冲击之下,乡村文化开始快速衰落。快速城镇化和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改革对乡村文化的生态产生了或隐或显的破坏,影响着中国乡村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三、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路径选择
1、提高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的素质
村民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乡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身体力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不仅需要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的问题,更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各项素质。当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地方政府应当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留在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加大对于村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个人素质和人文素养。加大对于农民的思想引导。良好的思想引导和理论宣传离不开有效的方式方法。要在乡村文化的建设、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优化内容,保证思想引导的效果。通过对传统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梦等进行理论宣讲,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道德建设做出贡献。
在提升村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建立乡村文化传承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库。村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人才匮乏是造成乡村文化传承断层、开发落后的至关重要的原因。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来带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2、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直观的反映了乡村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离不开对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乡村文化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为了一时管理的方便,一味的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对于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分别给予支持。
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应该做到与当地文脉传统一致。对于一些重点的古村落和一些重要的民居建筑和历史建筑遗迹,要做好具体的保护。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挖掘这些遗产背后的历史知识,并打造属于当地的文化遗产名片。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做好村落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每个乡村具有自己的民俗风格特点,体现其独特的乡村文化。
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应该做好技艺的挖掘抢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且直观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做好挖掘抢救的基础上,建立集中的展示研究中心,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的技艺,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之中。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