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汉匈和亲主要模式比较
摘要:历史上存在着多种和亲,西汉的主要和亲模式是兄弟式和亲模式与君臣式和亲模式,采取不同模式的和亲与不同时期汉匈之间力量关系变化存在很大关系。本文就这两种主要模式,从和亲的时间、本质、人选和影响四个角度进行比较,从而在深层次上认识这两种主要和亲模式,进一步阐述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关键词:西汉;匈奴;和亲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24—02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模式有很多种,包括兄弟式和亲、父子式和亲、君臣式和亲、婚姻式和亲(政治联姻)、伯侄式和亲、叔侄式和亲等。[1]西汉时期的和亲模式主要是兄弟式的和亲与君臣式的和亲,把这两种不同的和亲模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其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一、和亲发生的时间不同
西汉与匈奴之间出现兄弟式的和亲模式是在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初年之间,而君臣式的和亲模式则出现在汉昭帝之后至汉末之间。不同的和亲模式变化,实际上反映出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力量变化。
汉高祖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建立,但是国内由于连年的战争百废待兴,恢复国内的农业生产及实现安定的政权局面显得尤为重要。在刘邦刚建国时,匈奴对西汉边境的侵略使西汉政权存在着安全隐患,“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2]刘邦本希望在西汉建国初期消除匈奴的威胁,由于对匈奴的实力估计不足,在公元前200年他发动战争,企图消灭匈奴。但是其在山西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围困7天后意识到匈奴具有强大的实力,匈奴的威胁不是一时所能解除的。由于西汉和匈奴均不能制服彼此,所以谋士刘敬向刘邦献计,通过实行和亲政策来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式历经惠帝、吕后、文帝和景帝几朝,在汉武帝时期一度中断,但在其后的汉元帝时期又开始实施和亲政策。
随着西汉实力的增强,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匈奴实行武力征服。由于兄弟式的和亲模式对匈奴的约束力不强,匈奴不时对中原进行侵扰,这就给了汉武帝武力打击匈奴以借口。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消灭了匈奴的主力,匈奴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从而使匈奴对汉朝的长期威胁得以基本解除。在这种局面下,匈奴主动提出与西汉和亲,因此,和亲模式就由兄弟式向君臣式发生了转变。从汉元帝开始实现了君臣式的和亲模式,这种和亲模式从公元前57年到公元5年,持续了60多年。这种和亲模式是由于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西汉实力取得绝对优势而产生的。
二、和亲的本质不同
兄弟式的和亲模式所反映的是汉匈之间兄弟一样的关系,因而二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因为理论上只有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才能够相互尊重,使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而君臣式的和亲模式则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而是从属的。这种君臣式的和亲,由于彼此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那么强势一方可能会对弱势一方施加影响,使弱势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两种不同的和亲模式体现出不同的关系:平等与不平等,兄弟关系与君臣关系。这就反映出二者之间在实力方面出现了变化。
在实行兄弟式的和亲模式时,西汉的军事实力不敌匈奴,所以西汉希望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希望通过和亲实现嫁给单于的公主所生的“外孙为单于”的目的,最终实现彼此间和平安定的局面。“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2]
而君臣式的和亲则是匈奴实力受到汉武帝的打击及内部分裂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于是在宣帝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单于为了寻求西汉政府的支持,“首次遣子入侍,称臣朝汉,在臣服于汉的前提下和亲关系重新恢复”。[3]
三、和亲的人选不同
两种和亲模式的人选也各不相同。在兄弟式的和亲模式下,和亲的人选均是汉皇族宗室的公主。此种模式是由于汉君王为了自身政权的巩固,希望通过和亲来减轻匈奴对汉朝边境的骚扰,是军事力量较弱时期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这时如果出现帝王或单于的更换及对外政策发生变化,就可能发生影响双方正常交往的事件。君臣式的和亲模式的人选往往不是宗室的公主,而是选择皇宫中的女佣冠以各种公主名号进行和亲。这种模式是在汉朝军事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社会与经济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家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匈奴往往不会故意挑起双方的战争,对于匈奴来说,他们看重的是维系与西汉的良好关系。
“《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汉匈和亲的次数不下二十次”,[4]“从汉高祖开始,继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和亲维持六七十年,前后嫁出七个公主”。[5]可以看出,兄弟和亲模式所派出的和亲人数少于君臣和亲模式所派出的和亲人数。同时,每一种和亲模式所持续的时间相当,说明君臣这种和亲模式更有益于汉匈之间的关系。
四、和亲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兄弟式的和亲模式的人选均是汉皇族宗室的公主,君臣式的和亲模式的人选是皇宫中的女佣。从中国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宗室公主所产生的效果并没有那些非宗室的冠以公主名号的公主产生的效果好。汉匈之间的和亲史实显示,早期兄弟式的和亲虽然派出的是皇族宗室的公主,耗费了大量的钱物,但是仍然不能有效阻止匈奴侵犯边境。此时期的和亲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效制约匈奴对汉朝的侵略,反而在每次和亲不久后就发生匈奴背信弃约南侵汉朝的事件。[6]在这一时期和亲的皇族宗室的公主们在历史上总是默默无闻,似乎她们自身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她们在缓和汉匈关系上发挥作用的明显印记。而冠以各种公主名号进行和亲的公主在汉匈之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昭君出塞”。王昭君虽然是宫女出身,但却在汉匈关系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单于给汉元帝上书时表示“愿保上谷以南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7]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冠以公主名号的公主均在汉匈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
笔者认为,在兄弟式的和亲模式下,和亲的人选虽然是汉皇族宗室的公主,但是由于她们基本上长期身处深宫,加之从小娇生惯养,使这些宗室公主形成要么傲慢蛮横、要么懦弱无为的性格,这些性格均不利于在汉匈和亲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君臣模式的和亲选择的虽然不是宗室公主,但由于她们自身的经历和身份,这些非宗室的公主一方面弥补了皇室公主在性格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人多才多艺,也更体贴入微,从而能够得到匈奴单于的认可。
汉匈各自实力强弱的因素也影响了不同模式下的和亲公主所产生的效果。兄弟式和亲模式,汉不处于绝对优势,此时由于汉匈两方面均没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即使和亲的是宗室的公主,也并不受重视。在匈奴侵略汉朝边境而汉朝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这些宗室公主发挥的作用很微弱,有的甚至起不到什么作用。冒顿单于曾写信戏弄吕后,希望用和亲方式娶吕后为妻,借以贬低嘲弄吕后与汉朝诸臣。匈奴单于对于大汉皇后的态度尚且如此傲慢无礼,这些宗室的公主所起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刘兴成.中国古代“和亲”类型新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2]司马迁.史记·刘敬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宋超.汉匈两种和亲模式下女性的命运与形象[N].光明日报,2002-09-12.
[4]王前程.西汉不同时期汉匈和亲的性质及昭君出塞的独特价值[J].三峡论坛,2009(11-12).
[5]雷依群,施铁靖.中国古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周曙光.从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看汉唐和亲政策的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7]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汉书·匈奴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