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

时间:2015-01-30 11:16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谷云黎等 点击:
  摘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灾”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回避环境的潜在灾害威胁,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适应自然灾害;建筑哲学;环境哲学

  中图分类号:TU-0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6000103传统城镇与建筑“适灾”,是通过调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系统地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以相对较轻的环境改造与较少的工程投入,达到建筑(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灾害威胁和侵害的效果。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互动平衡,人身安全至上,人工干预与生态破坏最小化,有限投入与长期可持续安全回报,等等。

  “适灾”的概念,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吴庆洲、郑力鹏先生提出,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方面的研究。以往“适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历史文化城镇选址如何趋吉避害?(2)建筑组群及单体造型设计,如何适应风灾、雷击、火灾等多种灾害环境。(3)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如何“以柔克刚” 适应地震灾害, 如何“以变应变”, 以变化的结构构造、建筑布局等适应变化的灾害环境,如地震后暴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灾害问题。(4)古建筑的布局与建造,如何通过“主次有别,弃末保本”的策略,来提高防灾投入的效益。(5) 古建筑的建造材料选取,如何做到“就灾取材,物尽其用”,并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6)系统化、综合性的“适灾”策略[1]。

  一、“适灾”思想的特点

  (一)“适灾”思想不排斥工程性防灾措施,而是将其作为必要的技术手段

  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创造相对“安全”的人居环境;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避免灾害环境的潜在威胁。在方法上,前者重在改变灾害环境(如兴建堤坝等)和提高工程结构抗灾能力(如抗震、抗风设计等),而后者是通过规划(如选址与布局等)和建筑设计(如形体设计与组合等),避免或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并为工程结构减灾设计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二)“适灾”思想是防灾、减灾理论的延伸

  历史上,建筑和城镇防御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避灾”到“抗灾”,又从“抗灾”到“减灾”的两次转变。“适灾”思想是在此后提出的,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以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适灾”思想可以体现在合理的选址和规划上,从源头上和宏观层面避免或减轻灾害环境的危害程度。“适灾”思想也可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采用适应灾害环境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体型组合,提高适应灾害环境的能力,并为救灾创造必要的条件。“适灾”思想还体现在建筑技术设计层面,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环境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法。在“适灾”思想指引下选址、规划和设计,同时可以为工程结构防灾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

  (三) 顺应自然环境的“适灾”思想是防灾的重要指导思想

  各地的历史文化城镇所在的地域环境差别较大,历史悠久,在各自环境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因为各自的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个地方占主导地位的灾害形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各自不同的“适灾”手段、方法、经验等,这些也是构成各个历史文化城镇特色的要素,其中包括当地的材料、建筑工艺、技术等方面。将这些独特的“适灾”手段、方法、经验等加以延续、沿用,不过分加入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助于避免“防灾保护”中的人为破坏,是对历史文化城镇更好的保护方式。

  二、进一步深入研究“适灾”思想的途径

  首先,“适灾”理念属于科学的建筑哲学观范畴,是研究人、建筑(城镇)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建筑哲学观是人类全生态环境系统建筑哲学观。建筑科学研究与建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全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即对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3] 。无论从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受灾程度以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伤害程度,还是从当前大规模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分析,建筑、城镇预防自然灾害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关因素日趋复杂。“适灾”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经历了千百年实践检验的客观事实。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