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

时间:2014-10-22 20:08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陈烨 点击:

  【摘 要】《追风筝的人》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友情故事,这本小说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的友情故事开始展开。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法角度,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解读阿米尔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由“本我”转向“自我”,最终在“超我”的作用下,使得阿米尔回归人性中的善良和纯真。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三重人格结构学说;阿米尔 

  一、引言 

  “精神分析评论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朱立元,57)“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伊德(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朱立元,62)“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它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自我”是理性的、通情达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两者之间的冲突;但“自我”并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超我”负有监督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代表一种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刘烨编译,1)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形象。 

  二、阿米尔的人格分析 

  1.本我阶段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本我(自私和懦弱)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第一次和阿塞夫起冲突时,阿塞夫说了一句“你怎么可以和这样的人做朋友?”那时在阿米尔的内心,“我对哈桑很好,就像对待朋友,甚至还要更好,像是兄弟。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何以每逢爸爸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我玩游戏的时候从来没喊上哈桑?为什么我只有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耍?”说明阿米尔的本我(懦弱),他害怕别人会以为自己跟一个有伤风败俗母亲的仆人成为朋友。阿米尔内心存在宗教种族和等级观念,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属于逊尼派,哈桑是哈拉扎人是什叶派。第二次和阿塞夫相遇,是风筝大赛抢夺最后一只蓝风筝时。哈桑知道阿米尔渴望得到那只蓝风筝,他为了让阿米尔梦想实现,不得不以被阿塞夫强暴为代价。而阿米尔,因为自私,他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阿米尔出生时第一个叫是“爸爸”,在阿米尔心中爸爸就是他最崇敬最爱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爸爸是阿米尔的“妈妈”。“根据伊谛普斯情节,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那种雌雄同体:就是说,一个男孩子不仅对其父亲有一种矛盾态度,对其母亲有一种深情的对象选择,而且他还同时像一个女孩那样,对他的父亲表现出一种深情的女性态度,对母亲表示相应的敌意和妒忌。”(车文博主编,154)阿米尔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在阿米尔的心中父亲的爱就像“恋人”一样重要。为了得到爸爸的爱和肯定,他不惜付出一切。阿米尔从此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他憎恨那样的自己,十分内疚,无法面对哈桑,而选择了逃避。他设计陷害哈桑,本我和自我的抗衡中,本我战胜了自我。 

  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阿米尔内心的自私和懦弱,这是他人格中本我的充分表现。弗洛伊德的“本我”,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它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阿米尔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许,不惜看着自己朝夕相处的玩伴被人强暴;为了躲避痛苦,他不惜用谎言来欺骗父亲,让哈桑不能不离开。阿米尔毫不顾及哈桑的感情和处境,只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对父爱的渴望,遵循了“快乐原则”。 

  2.自我阶段 

  “自我是本我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自我有一种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的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热情的本我形成对照(车文博主编,147)。”在阿米尔为了获得父爱的同时,他内心依旧受到自我的作用,他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耻辱。在看到哈桑被强暴时,阿米尔内心经受了本我和自我相抗衡的煎熬。从哈桑被强暴之后,他不敢面对哈桑,他希望学校早点开学。当人们纷纷向阿米尔道喜时,阿米尔并没有感到荣耀而是“感觉好像有把刀子刺进眼睛”。从那夜之后,阿米尔患上了失眠症。随后,他和爸爸去了美国,他也经常会回忆起哈桑,回忆起那段往事,以及懊悔自己懦弱的表现。正像他自己说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当爸爸对阿米尔说“要是哈桑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就好了”的时候,他觉得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他意识到尽管时光流逝,但埋藏于心灵深处的罪恶让他始终无法自由呼吸,他依旧摆脱不了怯懦和自责,始终无法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听到哈桑的名字,我的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我张开嘴巴,差点告诉她,我如何背叛了哈桑,对他说谎,把他赶出家门,还毁坏了爸爸和阿里四十年的情谊。”他一直都受到良心的谴责。 

  3.超我阶段 

  爸爸的朋友拉辛汗的一个电话让阿米尔看到了希望。拉辛汗告诉他:回到阿富汗,那里有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用当初哈桑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帮助他找回快乐。阿米尔在面对别人质疑这个孩子的身份时,他不再像过去一样逃避。他会勇敢的说“你知道吗,我爸爸睡了他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做哈桑。”在故事的最后,他像个孩子一样追着风筝跑,找回了曾经失去的童真、善良,他心里默默的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弗洛伊德的“超我”是指:理想中的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包含了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内心的道德观念,遵循“至善原则”。阿米尔通过善待哈桑儿子来实现自己人格上的救赎,是“超我”的具体表现。这时的阿米尔已经从当初的懦弱、自私,蜕变成一个有责任心、勇敢并富有童真、正直的男人。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懦弱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中,只有追到了那只风筝,他才能摆脱过去的阴霾,成为他自我认同的阿米尔。 

  三、结论 

  在分析阿米尔的人格过程中,不难发现“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本我,迫使要满足幼年的愿望;超我,奋力防止这种被道德禁止的满足;而自我,则在本我、超我的要求和外部世界之间斡旋调停。(斯蒂芬.A.米切尔,40)三种人格在阿米尔的一生中,不断调停,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阿米尔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童年时的阿米尔人格中的“本我”(自私、懦弱、逃避)力量压倒了“自我”理智的自己。然而,他在一次次的自责和懊悔后,最终人格中“超我”的力量让“自我”克服和抑制了“本我”。阿米尔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他的一生从“本我”到“自我”最后达到“超我”的境界,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回归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正直。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吉林:长春出版社,1923. 

  [3]刘烨.弗洛伊德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尔.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