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忧郁的生命力

时间:2014-10-22 20:08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曲天泽 点击:

  【摘 要】从批判“俄狄普斯情结”入手,结合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分析哈姆莱特“延宕的王子”的形象,解读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心理。 

  【关键词】哈姆莱特;延宕性;俄狄普斯情结 

  在浩浩荡荡的欧洲戏剧史上,《哈姆莱特》无疑是一颗无与伦比的明珠,年轻王子的悲剧故事,他忧郁、善良的内心,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人性的赞扬,无不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自从1736年汉谟提出“哈姆莱特复仇延宕性”问题后,18世纪以来的绝大多数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都对这种观点予以认同,并常常将这一特点解释为哈姆莱特意志薄弱、性格软弱,加以批评。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指出“俄狄普斯情结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i,并认为《哈姆莱特》中表现的“俄狄普斯情结”是其复仇延宕的根本原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范围之内这样的解释并非全无道理,但他的全部成果都来自于对神经病症的研究,这一结果对于全人类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反驳弗洛伊德的净化理论应用于悲剧时也对其实际意义产生了类似的疑问,他认为,“弗洛伊德把一种只用于解释某些病症的理论普遍应用于全人类时,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大家都当成疯子。他的意思似乎是说:人类集体的害着一种隐秘的精神病,这是一种原罪,文明愈进步,罪责的负担也与沉重……”ii这样一种悲观思想显然难为一般常识所接受。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普斯情结”并不能给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性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在我看来,由哈姆莱特一再拖延复仇计划而引来的对其性格犹豫不决、软弱胆小的批评同样是不合理的,因为哈姆莱特本身并非一个踌躇犹豫的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戏剧第一幕第五场,哈姆莱特从鬼魂那里得知克劳狄斯弑兄篡位的罪恶后马上要求霍拉旭宣誓保守秘密;在第三幕第四场,哈姆莱特在寝宫对王后的罪行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揭露和讽刺,并且毫不犹豫的杀死了波洛涅斯……这些行动处处显示了哈姆莱特的机智果敢。当然最富有表现力的应是第五幕第一场,在奥菲利亚的墓地上,当哈姆莱特得知坟墓中的女子正是自己的爱人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跳下坟墓,痛哭“哪一个人的心里装载得下这样的悲伤?哪一个人的哀恸的词句,可以使天上的流星惊疑止步?那是我,丹麦王子哈姆莱特!”iii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他再一次呼喊:“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iv哈姆莱特对奥菲利亚真诚纯洁的爱无一不透露着他的坦诚、坚定、勇敢和激情。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延宕,反而时时向我们展示着他的果断和勇敢。 

  既然哈姆莱特不是一个踌躇软弱的人,他为何会一再拖延复仇计划而导致这场以死亡为终结的惨剧呢?我想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首先从戏剧情节合理化的角度,一个方面,哈姆莱特刚一回国便面对着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位被夺以及爱情受阻四重沉重的打击,深重的悲哀必然使他需要一个冷静和镇定的过程而不能马上做出决断;另一方面,哈姆莱特对父王之死的真相是从父王的鬼魂那里听到的,在叔父弑兄娶嫂这一令人震惊的罪恶面前,鬼魂的一面之词必然不能不使人心存疑虑;最后,正如哈姆莱特所哀叹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v,他复仇的对象是丹麦的国王,一个神圣的君主,他面对的是一个混乱的国家,黑暗的时代。因此他需要充分的理由和足够的信心与能力才可以去推翻一代统治者,并继续担负起整个社会的责任。这沉重的一切不能不让他每一步都考虑再三,走的小心谨慎。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哈姆莱特之所以屡次拖延和犹豫,是因为在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具备同陈旧、邪恶、腐朽但依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能力,还不能担负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重任。 

  第三从哲学角度上看,哈姆莱特的犹豫延宕来自于现实的悲痛对他自身价值观的颠覆。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德国接受启蒙教育,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王子回国后面对的却是与人文主义者口中截然相反的社会现实,四处森严的戒备,不停制造和购买的武器,人心惶惶、全国军民每夜不得安息以及邻国虎视眈眈的觊觎让他产生了对社会和理想的怀疑。天神一般的父王突然间死了,王位上却盘踞着一个“半人半兽的丑类”,恶魔般十恶不赦的克劳狄斯成了国王,圣洁的王后由于无法克制的情欲而堕落,往昔的朋友为了一时的功利而沦为罪人阴谋的奸细,甚至连“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的奥菲利亚也怀疑和不能理解自己,成了克劳狄斯试探自己的工具……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在情欲和利益的诱惑下会挣脱离理性的规范而产生无穷的恶,人心的阴暗污浊让他产生了对人性的怀疑,于是迷惘、焦虑、惶恐不安的情绪和心态便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全过程中,造成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 

  最后,从文学性的角度考虑,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是其悲剧性完成的需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在对悲剧人物进行讨论时曾提出:“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从富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却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vi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哈姆莱特对复仇的一再拖延,而是从鬼魂那里得知父王之死的真相后立即复仇杀死克劳狄斯并夺回王位,那么《哈姆莱特》将不再成为一部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历史任务的严肃性使作家必须选择悲剧来唤起警醒,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身上寄托了这样的期待,赋予了他以悲剧表达愤怒和批判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质疑和生命本源的探索,对社会各方面黑暗和腐朽的批判得以表达;对人物内心种种冲突的细腻刻画和分析使戏剧得以打动人心,得以完成一部动人的情感史诗;主人公自我毁灭的终结得以唤起读者的怜悯和惋惜;宿命的暗流得以使人产生恐惧,而哈姆莱特不息的斗争又得以唤起英雄崇拜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至此,莎士比亚的悲剧才得以完成。因此,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的延宕性是必需的。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哈姆莱特成为一个生活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理性、信念与自我情感、欲望的矛盾斗争焦点的典型艺术形象,他身上表现出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思,使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魅力的永恒的艺术生命。 

  注释: 

  i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ii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iii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iv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v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vi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作家出版社,1986.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漓江出版社,2011. 

  [4]郑鲁克.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