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斯凯尔夫人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2)
《妻子与女儿》连载与1864-1866年的《康希尔杂志》,是盖斯凯尔夫人最后一部作品,但另人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却并未完成。由于写于盖氏创作的后期,可以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同时也是思想上更为深刻的时期,也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克兰弗德镇》相同,也是反映乡村生活题材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名为豪森福德的小镇,女主人公莫莉的父亲吉布森是镇上的医生,莫莉年幼丧母,与父亲俩人相依为命。然而在莫莉十七岁那年,父亲与寡妇克克帕克太太再婚。从来都没有想过父亲会再婚的莫莉,悲伤至极,这也致使她对于继母的厌恶之情。莫莉的继母吉布森太太是个非常完美的传统女性形象,是“家中的天使”。姣好的面容,优雅的行为举止,万事以丈夫为中心“我们必须保证爸爸回家后吃上他爱吃的饭菜,我常常发现把男人在家里伺候得舒坦自在是决定一切的”【6】但是,表面上的完美只是假象,自私浅薄才是这个女人的本性,而她的一切庸俗势力的气质全部在其女儿辛西娅的身上体现出来,没有自我意识,一味的追求嫁给一个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男人,不论爱其与否,在她眼中的婚姻只是拿自己的容貌和青春换来的长期饭票。只要有了这个保证,其它的一切一切均不是问题。她一生的追求只是为了嫁给一个能让自己衣着光鲜的丈夫,没有对知识的渴求,没有对业余生活的规划,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围绕着男人打转。辛西娅向莫莉吐露“我没有爱的天赋……对任何人我都做得到敬重,还做得到喜欢,但我决不会有爱得发狂的感觉。”【7】多么的可悲啊,作为一个人,她独独丧失了爱的本能,这是生活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盖斯凯尔夫人正是用这母女俩个人的负面形象来衬托出莫莉的不同之处。从小丧母的莫莉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通过与镇上不同身份与性格的女性接触后,莫莉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鉴别能力,她不喜欢继母的短浅目光,更不能苟同继姐的自甘坠落,和极度的功利主义。她也同样不喜欢布郎宁姐妹的心地善良却头脑简单,不喜欢她们的因循守旧,不喜欢她们对于别的事情过度关心,四处打探。她喜欢广泛涉猎,博众家之所长,敢于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其与法国女仆的友情,也说明了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与下层劳动妇女交往的反叛精神。
四、结语
盖斯凯尔笔下的女性们可以说是对传统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形象的挑战与反叛,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可我偏巧是个女人而不是自由的小鸟,我被家庭绑住,并且没有鸟儿的双翅,我不能高飞……”【8】盖斯凯尔夫人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对于社会条约对女性的压迫均感到不平与愤怒,而她笔下有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她用来无声的反抗着这个世界的途径,由于受到宗教与家庭的影响,她并没有完全脱离男权社会的影响,但从整体来说也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英]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M].苟枚,佘贵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钱青.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英]盖斯凯尔夫人:克兰弗德镇[M].刘凯芳 吴宣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6]Elizabeth,Gaskell, Wives and Daughters[M].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66.
[7]Elizabeth,Gaskell, Wives and Daughters [M].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66.
[8]Philippa Levine, Feminist Lives in Victorian England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90.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0]殷企平.在“进步”的车轮之下-重读《玛丽.巴顿》[J].外国文学评论No.1,2005
[11]傅霞.我们不是天使-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2(06)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