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解读都是局部清晰、整体模糊的,没有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将运用理性思维分析《春江花月夜》的内在抒情逻辑,突出景、理、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智性美与历史理性的解读突出诗歌所具有的诗性智慧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逻辑 智性美 历史理性
逻辑一词一般是对抽象思维推理过程的表述,逻辑思维因此被认为有别于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但是,这种分野知识人们对其基本面貌的判断,并不意味着文学思维就与逻辑思维有着天然的鸿沟。事实上,理性是人把握自身和世界必备的精神要素,即便是最为情绪化的行为,内里或多或少地受到理性的牵引,人的感性行为也是存在着内在逻辑,包含着目的性的驱动。只是这种目的的手段和过程不是依据概念、推理、论证等抽象方式而已。文学创作是感性的,但任何作家的创作行为都有目的性表达,文学作品的布局构建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也潜意识地受到目的性因素的支配。因此,分析文学作品,不仅要解读其形象样态,也要分析其情感的逻辑走向。诗歌是抒情的,但是,抒情中也隐含着理性。有的甚至有着可以觉察到的理性线索。我们可以将诗歌中牵动情感走向的理性驱动过程称之为抒情逻辑。
《春江花月夜》乃千古名篇。闻一多称其为“孤篇压倒全唐”。关于《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艺术魅力不知有多少人论述过。但对其到底表达的什么却不甚清晰。袁行霈先生也认为:“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解读,往往是局部清晰,整体模糊。《春江花月夜》的三部分是清晰的,第一部分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突出景;第二部分是有关江与月的联想与追问,突出理;第三部分是对游子思妇的描写,突出情。人们对其中景、理、情的认知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景、理、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把握不到位,以至于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读经常处于对段落的分割解释上,难以将整首诗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究其原因,是因为未能关注诗歌本身存在的内在抒情逻辑。在笔者看来,《春江花月夜》的抒情理路是清晰的和相互贯通的,引人注目的是前两部分,但核心目标却集中在第三部分上。景突出的是良辰美景,花好月圆,理突出的是宇宙无限,人生短暂,游子思妇突出的是对世俗情感的珍惜与祝福。三者之间,美景唤起了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宇宙人生的追问自然引出了对世俗生活热爱的情怀。
一、《春江花月夜》的情感逻辑线索
《春江花月夜》从局部到整体都存在着一种周密的安排。作品一开始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春江花月夜之间是既有重点,又互相映衬。春与夜是背景,月是核心,江与月、江与花互为映衬。春是时间,也是季节,春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以花为证,便给夜晚带来一种生机暖意。有了这春意,海上明月之“生”便更有活力。夜代表黑暗,纯粹的夜在文学作品中有阴暗恐怖的象征,但有了月光,夜色就变得清澈透明了。作者以江写月,通过江水“连海平”给初升的明月设置了磅礴壮阔的背景。海之阔,江之长,将月色带到无限的空间,江水使明月“随波千万里”,明月让江水泛起“滟滟”晴波,以江写花,以花写江。江流切分花甸,不是粗暴的切割,而是婉转的环绕。江流因花甸变得秀美,花甸因江流婉转而不显单调。以月写花,也以花写月。以月写花,花在月色中呈现生机,以花写月,因为月的存在,使得花甸披上细碎的银装。这是大自然之间奇妙的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有的风景都统一于月光的清澄中。月之圆、花之美,从光与色,光与影的描写中得以充分呈现,立体地展示了春江花月夜的风景。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想起两句话:良辰美景、花好月圆。
从表面上看,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是纯客观的。但是,看上去纯客观的无我之境,实际上也是主观精神的投射,在纯粹的自然景观之外,实际上站着一个看风景的人,这个人或者是作者,或者就是抒情主人公。人们常说本诗是以月的升沉为线索,但月亮的移动是明线,观月者的抒情与沉思是暗线。月亮牵动着观景者的视线,也调动者他的情思。美景的构成不仅是美景本身的元素,也是观赏者解读自然的结果。自然美是经由了自然“被描绘”的过程之后,才形成彼此各异的风景。风景永远是人的眼睛中的风景,是人经过审美感受组合出来的风景。人对自然的感知必然激发出有关自然的种种想象和思考。在观赏美景之后,推动着诗歌景致转移的实际上就是观赏者的情思。于是《春江花月夜》将这种思考指向了时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于美景的欣赏者而言,这种追问是非常自然的。当人们为一种超乎寻常的美感动时,必然要追问它的来历和起始,希望知晓必然渴望延长自身欣赏美景的时间长度,也必然羡慕最早看到如此美景的人。而这种天问隐含的则是人对永恒拥有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的渴望。显然,抒情主人公对于这种永恒性的认知是清醒的。一方面,从人类延续发展的历程看,人与月永恒相伴。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但就个体生命存在而言,人对这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的拥有是短暂的。因为在永恒的江月面前,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不知江月待何人”,一个“待何人”,写出了江月与个体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性。“但见长江送流水”,以流水写时间,说明对于个体来说,拥有的不是永恒,而是瞬间,抒情主人公在此刻是感伤的。当意识到瞬间的有限时,越是将为春江花月夜所陶醉,越能激发感伤情怀。但《春江花月夜》始终保持着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表现在当意识到无法拥有永恒的时候,并没有被瞬间引发的感伤而绝望,而是认识到了瞬间对人生的意义:既然不能永恒地拥有良辰美景,那么,珍惜当下才是最有意义的选择。不能拥有永恒,瞬间的拥有也是一种完美。
这样,人们对作者为什么突然由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转向对游子思妇的描绘疑惑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作者已经将永恒转向瞬间。人生如此的短暂,风景是如此美好。拥有完美瞬间的标志是每个人都能够在有限生命中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这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因此,任何不完美都是令人遗憾的。联想到游子思妇是对不完美的担忧。按照古代的文化俗,对美的关照总是要与人的生活境遇对称。不同的审美意象,往往和不同的生活情景相对应。花好月圆多与团圆相关。没有这种对称,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就会引发相思的痛苦。这种审美情感早就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汉魏以来的诗文中明月引相思之苦的诗屡见不鲜。曹丕《燕歌行》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唐人将明月与思乡思亲联系起来的想象更为普遍。因此,当抒情主人公为花好月圆的美景赞叹时,自然也会想到与这种美景不对称的生活,由此引发了相应的担忧和关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与“何处”非确指,但这种不确定的判断表明抒情主人公确信在有人享受花好月圆的完美的同时也会有人承受离别相思之苦。游子思妇只是其中设想的对象而已。一个是扁舟子,一个在明月楼,在需要团圆的时候,距离就成为遗憾。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不但不能引发游子思妇的幸福情怀,反而成为勾起感伤的因素。作者仿佛移情于思妇,突出美景之下的不完美给她带来的痛苦。作者通过动作、想象、梦境等不同角度强化思妇的痛苦。行为动作突出月光与思妇的心情对立。思妇对月光的回避是不愿进一步触动相思之情,因此用帘幕遮挡,通过月下捣衣转移视线,但月光却是“徘徊”慢行,“卷不去”“拂还来”,景物与心情对峙,增加相思之焦虑。通过想象,目的是化解距离产生的痛苦。而对于这种痛苦,《春江花月夜》的描绘是不断加强的。一面是在“相望不相闻”的情况下,希望化作月光去照耀对方,一面却是即便是派鸿雁传书、让鱼传尺素,也无济于事。月光的越明亮和持久只能加剧痛苦。通过梦境,“闲潭梦落花”写出等待的焦虑,也写出时间的流逝。但盼望游子回家的渴望和归途的遥远成为反差。碣石潇湘,天南地北。这种对相思之苦的不断渲染,表面上是写生活的残缺,实际上是表达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同情中暗含的是对走向圆满的祝愿:结尾用作者浪漫的想象,如果有人乘着月光而归,那么连江边的草树也随着月光为他们祝福。归来的意义在于,能够一起分享这时间长河中瞬间的幸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