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中“幽人”形象的认识

时间:2014-09-22 13:41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程婷婷 点击:

 

  摘 要:“幽人”,在古代诗人的诗篇中多有论及,有隐士和幽居之士两种释义。文中取隐士之意,从两大部分内容探讨孟浩然其人其诗中“幽人”的形象。其一,孟诗中论及“幽人”形象的诗歌与隐逸传统的关联;其二,鹿门幽人孟浩然隐逸情怀、隐逸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幽人;隐士;隐逸思想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四十岁以前,他一直隐居于鹿门山、枧山一带,纵情山水,又俱怀鸿鹊志。入世不得,他放弃仕宦又走向山水。孟诗中多处提到“幽人”,“幽人”是他的诗歌中较为突出的意象。对“幽人”形象的探究有助于深入研究孟浩然的隐逸思想。 

  一、“幽人”形象与隐逸传统 

  在盛唐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现存孟诗200多首,其中提及“幽人”有5首,现摘录如下: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九日得新字》) 

  “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 [1] 

  以上诗句中“幽人”皆指隐居山林,纵情山水,自娱自乐的幽隐之人。其中“惟有幽人自来去”指隐居者,更是诗人自指。孟浩然这种隐逸情怀非他独创,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隐逸文化虽然未占据过主流, 但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种独特的鼓舞人心的文化现象,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积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隐逸文化之开端是孔子的道隐,其核心为“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隐”;至庄子开始注重隐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念,称之为心隐,《庄子》中就强烈地体现出隐逸的思想;汉代的东方朔则提出了隐身“金马门”,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朝隐”;再到魏晋时期的林泉之隐,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多文人选择了放浪形骸远离政治的生活方式,崇尚玄谈的风气由此形成[1],六朝隐士之多, 恐为历代之冠,东晋诗人陶渊明更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其诗一百二十余首,其中直接谈到“幽人”有2首,《命子》和《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生于盛唐时期的孟浩然,当时“终南捷径”之风盛行,他亦深通此道。先隐居,获得好名声,然后一举功成,青云直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孟浩然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世用世的强烈愿望,他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把希望张丞相举荐自己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正如佟培基先生所说:“纵观他的诗篇,可以感觉到,他的一生都夹在出仕与退隐的矛盾痛苦中。”[2]不管是出仕或是退隐,我们不能抹杀孟浩然隐逸诗歌的风采、隐逸情怀的豪逸、隐逸生活的闲适。有矛盾和痛苦,也会有融洽和快乐,苦乐并存。 

  二、鹿门幽人自来去——孟浩然 

  何谓“幽人”?有两种释义,其一,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其二,指幽居之士,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云:“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文中取隐士之意。不能说孟浩然是个地道的隐逸诗人,但他确是位风采卓著的隐逸诗人。有其自身“幽人”形象才有其诗中“幽人形象”。孟氏何以拥有如此豪逸之隐逸情怀、如此闲适之隐逸生活、如此清旷之隐逸诗歌?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好静喜闲,清高自赏,一生布衣 

  孟浩然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鹿门山、视山一带,过着侍亲读书隐居的生活。《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新唐书》卷二百三亦说:“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居鹿门,年四十,乃游京师。”孟氏的这种隐逸情怀,与他好静喜闲、淡泊名利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正如诗中所说:“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诗人对“静”的深入体味,可以超脱功利世界,可以达到怡然自乐之境。 

  孟浩然为人清高,不慕名利,“好静慕隐”。无论是为人或是为诗,孟浩然给人的印象离不开一个“清”字。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中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李白更是对孟浩然佩服的五体投地,其诗《赠孟浩然》对他的偶像孟浩然极力称赞,更要从孟浩然那里汲取“清芬”。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则认为孟浩然之诗是“清诗”,且具有新意:“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誊旧无新语,漫钓搓头缩颈蝙。”白居易更是写诗以“清风”赞颂孟浩然的人品行为以及他的诗歌风格,其诗云:“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徐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孟浩然早年苦学,秉承儒家之教,有“好学忘名”、清高自赏的一面,却也一直怀有强烈的用世之志。[3]在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幻灭之后,孟浩然又走向山水,隐居田园。有人便质疑说,孟浩然其实是个“假隐士”。但纵观古今,即便陶渊明的隐逸也并非绝对心甘情愿,医学论文他也有一些牢骚、喋喋不休的抱怨和不平。但待诗人走向山林,隐居田园之后,他们的洒脱、淡然以及田园生活实践会慢慢化解或淡化这种心理。如孟浩然一样终身未仕,一生为布衣的诗人着实不多,我们不能片面的质疑孟浩然隐逸情怀情感上的真实性。 

  (二)襄阳文化,耳濡目染,避世隐居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一书中说:“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 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 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4]孟浩然十分敬佩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庞公何许人也? “后汉庞德公,襄阳人,居砚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 因不知所在。”[5]孟浩然对这位前辈贤士十分推崇,他的诗里有4处吟咏到庞德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鹿门夜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闻就庞公隐, 移居近洞庭”、“何处先贤传,唯称庞德公”。这些诗句, 充分表达了孟浩然对庞德公的钦羡之情, 也透露出追随效法之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