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档案文献编纂的各项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它是根据一定原则,按照一定题目、程序,将有关重要档案文献编辑成汇编并审校出版的一项工作。本文从档案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出发,评价分析南京档案选萃的选题、材料基础、形式、加工、政治意义与教育意义。
【关键词】:文献编纂;材料基础;形式;加工;功能;选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水平的不断提高,档案事业也从长期以来的“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深化转变,人们对于档案的利用也从简单的查询凭证利用向多元化利用方式发展,例如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重大文化性事件社会影响等研究需[1]。历史档案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将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编纂成具体的成果,不但能为更多使用档案的人提供便利亦可以延长档案文献原件的寿命。《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围绕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主题,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该主题的起源、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
1、《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简介
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档案局组织收藏有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的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选择部分档案制作成七集网络视频《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①。
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就是国家档案局根据南京大屠杀专题以视频形式发布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在国家公祭日前夕公布这些档案:一是要祭奠遇难同胞,二是揭露日军大屠杀犯下的滔天罪行,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反击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无耻谰言。
2、从档案文献编纂角度评《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
2.1档案文献编纂简介
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就是依据一定的选题,从众多的档案中选择出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文件,对档案按专题依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编辑和评介,使之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汇编、编选等,为编史修志、进行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提供必需的素材和资料[2]。
2.2《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的选题
人们对档案文献进行编纂时需要时代要求、有正确政治方向、符合现实需要、有长远利用价值。选题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起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是否具有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的成功与否。“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进行的侵华事件。《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编纂正值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即符合时代要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已过去了70年,日本政府却至今对那场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不能有正确的认识,也从未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式道歉,《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是对此事件最直面的展示,也是对日本政府态度的抨击。南京大屠杀档案是非常珍贵的世界记忆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对于教育世人认识、反对并制止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从而使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人类悲剧不再重演,具有重要价值。这就对应了此选题有相应的材料基础、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现实需要且有长远的利用价值。
2.3《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的材料基础
我国收藏有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档案馆包含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南京市档案馆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档案馆中收藏的史实证据不仅包含了当时日军自己拍摄的照片,日本记者发自南京的报道,日本宪兵队邮政检查信件的摘录,日军和日本特务机构的有关报告,日本军人后来对屠杀罪行的自供;还有外籍第三方人士当时拍摄的电影、写的日记和后来提供的证词;亦有当时身陷南京的中国人耳闻目睹日军兽行的日记,中国的新闻报道,南京有关方面收埋尸体的记录;甚至有后来中国对日军罪行的各种调查材料和对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这些种种历史材料不仅为此侵华事件真实性的条条铁证亦是《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坚实材料基础。
2.4《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的加工
加工是档案文献编纂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工的正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档案文献的质量。这就要求对档案文献加工必须忠于档案原文,坚持合理加工的原则。加工环节更主要是指的文字加工环节,文字加工的内容,主要是指编者对档案文件的格式、标题、作者、形成时间、内容进行分段、标点、改正、增补、删除、注释等工作[3]。在档案文献编纂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普通话和方言的混用、错字的臆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而“南京大屠杀”档案这些问题又尤为突出,不仅为多国的影片、文字材料证据,而且当时为革命战争环境,为保护文件的秘密性而尤其容易造成文字理解的误差。因此也对《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加工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3、《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的功能
3.1《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专题政治功能
档案文献编纂的政治功能集中体现着档案编撰者的意图和内容去向,历来都是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政治斗争和教育的工具[4]。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70多年以来,无论是日本或者中国,这都是一个从未间断过的话题,战争结束后,日方本应反省战争罪行,总结教训以此为鉴。然而,时至今日,日本政府并未对当初犯下的罪行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认识,已经成为中日两国关系的焦点之一。证实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的史料是大量存在的,无论是文字、影片、照片甚是当年幸存者的口述。《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则是依靠档案文献编纂学为基础将分散的材料以最真实形象的视频材料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是祭奠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更是揭露日军反人类、反人道的残暴罪行,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无耻谰言有力武器。
3.2《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专题的文化功能
档案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原始记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录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无知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涉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文化领域[4]。《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南京产生于我国首个公祭日之前,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发挥积累、传播相关文化的功能。《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是借助档案文献编纂手段留传下来的人类遗产,它使文化积累有了可靠的承载物。其不但有文字版解说更有视频支撑,使其更直观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作为一种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我国中学南京大屠杀教育就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解:
①http://www.saac.gov.cn/zt/njdts.html
参考文献:
[1]杜雯.专题档案资源调查方案应用研究-以“南京大屠杀”专题档案为例.学术园地[J].2014(3)
[2]周晶.浅谈档案文献编纂.林业科技情报[J].2014(2)
[3]杨广富.论史料编纂文字加工的三要素.档案学研究[J].1995(2)
[4]陈肖.论档案文献编纂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蚌埠党校学报[N].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