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十年“文革”期间,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特点鲜明的艺术品,“文革”瓷是艺术品中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各式各样的“文革”瓷中都广泛分布着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既有些许“女性”的特点,又有着大量的“男性”特点,是“文革”式的女性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可以更好地研究文革那个时期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文革;“文革”瓷;女性“文革”是一场全民参与十年之久的政治运动,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政治和文化的层次。从艺术的角度看,文革虽然造成了中国艺术的倒退,但是文革也为中国的艺术带来了一种新的形式。特色鲜明,政治浓郁的“文革”艺术注定是新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文革瓷器是“文革”时期艺术的典型代表。所谓“文革”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广义上是指“文革”十年之间生产出的所有瓷器;狭义上是指有“文革”时期的典型画面、政治语录或文字手迹等的瓷器。“文革”瓷是中国千年制瓷史上最具特色,包含最浓政治色彩的瓷器,“文革”瓷与文革一样都是各自历史长河中最独特的一颗流星。“文革”瓷中表现着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瓷器上的女性题材从唐宋开始出现,明清开始成熟,民国达到鼎盛,直到“文革”瓷的出现,女性题材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分析“文革”瓷上的女性形象,不仅能了解“文革”时期瓷器绘画和生产的高超技艺,更可以通过瓷器上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看全社会的真实写照。在“文革”的这十年中,女性的形象被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普通的劳动妇女与知识女青年被大量的置于瓷器中,大量的女性瓷塑出现,许多瓷器上更是绘画有数量可观的女性形象。
1“样板戏”题材“文革”瓷中的女性形象
“样板戏”不仅是“文革”时期文化艺术的代表,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的缩影。样板戏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例如《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李铁梅,《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白毛女》中的喜儿,《海港》中的方海珍等,这些人以干部、英雄、革命者等各种形象出现,在各自的天地里呼风唤雨,女性取得了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但是这样女性等同被男性化,失去了一个女性应该拥有的独特特征,社会上的女性都是以一种男性的形象出现。在“文革”瓷中,存在着大量的“样板戏”题材的瓷器。“样板戏”题材的“文革”瓷中的女性形象除了面貌之外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些女性大都衣着朴素,衣服的颜色搭配显得单调却又充满了动感,给人以一种向上的力量,样板戏中的女性服饰多是以长袖衣搭长裤出现,几乎不见有连衣裙等新式的衣物,军装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从瓷器上可以看出,女性偏爱于穿绿军装,穿上军装的女性更显得有男性的特征,在当时“文革”的背景之下,军装更是一种政治的象征。不论是哪一类的服装,色彩上过于单调,多是素色类的衣服,只是有部分的服装搭配上小碎花,在“文革”时期,衣服稍微花哨一点就会被打成“奇装异服”,要被批判。除了服饰上,“文革”瓷中“样板戏”题材的女性鞋子也相对比较固定,多是黑红白三种颜色的布鞋,女性穿上之后给人以一种朴素精干之感。在发型上,“样板戏”题材“文革”瓷的女性多为齐耳短发、长发披肩和扎成长辫三种,《白毛女》中的喜儿是以一席白色长发示人,《红色娘子军》中的女性多以齐耳短发出现,《红灯记》中的女性多是长辫的形象。从身材上看,“样板戏”题材瓷塑中的女性多是身材魁梧健壮,女性的身材和男性几乎一致,当女性与反面人物在一个瓷器上同时出现时,女性的形象显得过分的高大,当女性与正面人物尤其是男性形象在瓷器上同时出现时,身材却又显得相对的渺小。从造型来看,她们的动作多是弓箭步,右手一般握拳高举,左手一般放在胸膛,有一种武打的造型,尤其是《红色娘子军》这一类军事题材的样板戏中反映的女性军人的形象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一种武打动感。
2“批判”题材“文革”瓷中的女性
“文革”的十年之中,“批判”一直是“文革”的主题。当年批判的类型很多,比如“斗私批修”“批林批孔”“打倒苏修”“打倒反动派”“打倒走资派”等许多种革命大批判。在“文革”瓷中,有着相当数量的“批判”题材的瓷器。“批判”题材的“文革”瓷中,女性的数量相比“样板戏”题材的“文革”瓷来说相对较少,女性在这些瓷器或者画面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这个题材所展现出的是男性作为主导,女性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女性的朴实风格并未改变,衣着朴实无华,颜色的搭配十分单调,女性多以农民和军人的形象出现。女性的表情在这一题材的瓷器中显得尤其的严肃,不像“文革”瓷中其他的女性形象,“批判”本身就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所以女性的形象才会如此的严肃。
3学“毛选”题材“文革”瓷中的女性
在“文革”瓷中有大量反映人民学习“毛选”的画面,从乡间朴实的农民到工人再到博学的知识分子,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毛选。“文革”瓷中的许多瓷绘作品生动的表现着人们学习“毛选”时的那种认真。瓷绘中展现的女性形象还是典型的文革女性特征“红光亮,高大全”,这种形象是一种程式化的造型,给人一种通俗、喜庆、阳光的形象。学“毛选”中的女性少了些许的严肃,多了几分的欢笑,神情轻松了许多。女性的衣物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慢慢改变了那种朴素的风格,开始向时尚转变。颜色的组合丰富,不再像之前红配绿,红配黄等,而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色彩。从女性的线条来看,棱角分明,描绘中更突出对于女性身材的描绘,渐渐摆脱那种程式化的描述,慢慢地向写实的风格迈进。
4“上山下乡运动”类“文革”瓷的女性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由政府倡导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生活和劳动,帮助农村的政治运动。“文革”瓷的彩绘中的女性知青,她们的衣服与地道的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衣服的样式十分的新潮,已经逐渐摆脱过分单一的搭配,开始出现一些比较时尚的装饰。女性知识青年的发型不再是农民那种齐耳短发,头发较长,多扎成长辫而且头发开始出现一些卷曲状。在劳作中他们显得表情轻松,脸部也缺少长时间田间劳作留下的风霜印记。“文革”瓷中描绘的知青的劳作相较于地道的农民显得十分的生硬,缺少了一种干农活时的熟练和灵活。在数量庞大的“文革”瓷中,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是极其相似的。形成这样单一、枯燥的原因无非是高压的政治环境,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缺少了一种自我创造的动力。当然如此单一的形象却又能迎合大众的口味,这肯定是由于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从艺术品中看到自己光辉的形象,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女性在这一时期的地位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女性成为艺术作品中的主角、英雄。女性形象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女性的“男性化”应该使得女性真正的走上解放,但是却恰恰相反,“文革”瓷中女性形象的“男性化”并没有使女性走上真正的解放,而是进入了一种革命式的“功利”主义。参考文献:
[1]陈玉侠.略论“文革”时期的女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0(2):1921.
[2]樊建川.“文革”瓷器图鉴[M].文物出版社,2002.
[3]张才军.中国红色官窑[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吕东亮(1989—),男,江苏连云港人,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陶瓷鉴定。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