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

时间:2014-04-01 11:49 来源:发表吧 作者:田野李平 点击:

  2.三大区域的城市就业弹性对比

  由于中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还将进一步考察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情况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参考依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附注(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118_402867146.htm)。。在“整体就业弹性”方面,东部地区的就业弹性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整体就业弹性”较为接近,西部地区的就业弹性略微高于中部地区(见表4)。上述结论不仅适用于总就业弹性,同样适合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描述。

  接下来,通过测算每一个地级城市的就业弹性进行不同区域的统计分析。仍然以0.50作为分界线,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弹性高于0.50的城市比重为43.71%,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的这一比重分别为47.52%、41.58%和41.67%。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具有较高就业弹性的城市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且尤以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明显,而在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上的差距则相对较小(见表5)。

  在产业对比上,无论对于全国286个地级市还是三大区域,就业弹性高于0.50的城市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三产业、总就业弹性、第二产业,与“整体就业弹性”的结论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整体就业弹性”时,西部地区在三种就业弹性中都略微高于中部地区,但是在表5中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明显,这种情况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讨论。3.基于城市规模的区域就业弹性分析

  在城市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所处区域将地级市进一步细分,可以划分为12类城市,每类城市的“整体就业弹性”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其中11类城市的情况较为一致,即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其次为总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最低。唯一例外的是中部A类城市,该类城市只包括郑州市和武汉市这2个城市,前者符合上述规律,但武汉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仅为0.195738,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却高达0.472435。由于细分情况下的样本数量较少,个别城市出现的较大差异容易导致整体情况的偏差。

  此外,从测算结果中可得到另一条规律:无论在何种规模的城市中,东部地区的总就业弹性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在第二产业上的优势最为突出;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A类和B类城市依然遵循这一规律,但是对于C类和D类城市,东部地区不再具有优势。这一现象表明,东部城市在第三产业就业吸纳上的整体相对优势主要来自较大规模的城市,而中部和西部城市的劣势也主要体现在较大规模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东部地区在“整体就业弹性”上的优势明显强于其在“城市比重”上的优势。“整体就业弹性”的计算考虑了城市的产出和就业规模因素,而“城市比重”分析则没有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对不同城市赋予不同的权重。此外,如表7所示,东部地区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大,无论与全国还是中部或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A类和B类城市占比都是最高的,而D类城市占比又是最低的,这进一步拉高了东部地区的“整体就业弹性”。

  沿着这一思路,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部地区在“整体就业弹性”中略微优于中部地区,但是在“城市就业弹性分布”上却有所不同。由表6和表7所示,中部A类城市在三种就业弹性上均明显低于西部A类城市,且A类城市比重也低于西部地区;与此相反,中部D类城市在总就业弹性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上则大幅高于西部D类城市。由于D类城市的产出和就业总量较小,其在“整体就业弹性”中的影响较低;但是由于D类城市的数量较多,其对“城市比重”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大。

  4.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在考察不同类型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或许还会产生一个疑问,即大城市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会不会以牺牲城市的生产效率为代价?如果这一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大城市的高就业吸纳能力将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劳动生产率与就业数量在长期中往往表现为替代关系(Beaudryetal,2002;Cetteetal,2011;引述自Herman,201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各类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本文将城市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单位劳动力的地区经济产出,即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区就业总人数的比值。

  表8的上半部分为2010年各类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情况,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分产业数据上,规模较大的A类和B类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基本上都明显高于C类和D类城市(只有在第二产业上略低于D类城市)。尤其是在第三产业上,较大规模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优势最为明显,A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比D类城市高出61.5%。表8的下半部分为研究观测期内劳动生产率的累计增幅,尽管各类城市在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上有所差异,但是都处于高速增长中。C类和D类城市的增幅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这可能与该类城市中众多工业部门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有关,这一因素也是造成这些城市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劳动生产效率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是在绝对数值上并没有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效率作为代价。不过从长期来看,这一替代关系值得关注。

  与此类似,表9列出各区域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增长情况。三大区域城市间的差异与不同规模类型城市相近,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值优势明显,而在增长幅度上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速。如果此情况不出现较大变化,东部地区在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值上的优势同样不易在较短时期内发生改变。

  四、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地级市就业弹性的测算和分析可以看出,规模较大的城市整体上具有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这种城市间的就业弹性差异取决于多种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城市民营与外资经济发展水平等。1.工业化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地级市产出数据发现,大部分地级市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或后期,个别城市甚至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根据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占据首位,工业部门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内部逐渐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占据首位,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是包括生活服务业、运输业、旅游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通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如表10所示,城市规模越大,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越低,而第三产业占比越高。根据上述工业化发展规律,城市规模越大,工业化发展阶段越高级。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具有相对较高就业弹性的第三产业带动总就业弹性的提升,即表现为城市就业弹性随城市规模增大而上升的状况。此外,由于在工业化中期,工业部门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进而对一部分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较小规模城市的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产生影响。

  2.城市就业结构

  除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产出结构因素外,城市内部的就业结构也是影响城市就业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就业结构上出现的变动更是直接影响着一段时期内城市就业弹性的大小。以观测期2006—2010年为例,无论从全国范围还是各规模类型城市看,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幅度均高于总就业增长幅度,更是高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幅度(见表11);然而在产出增长幅度上,第二产业则在整体上高于第三产业,显示出第三产业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从第三产业内部看(见表12),全国范围内就业增长幅度最快的5个细分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A类城市在其中4个行业中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增长优势,只在“金融业”上同其他类型城市增长幅度相近。此外,A类城市还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上具有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城市的就业增长幅度。上述行业的共同特点在于,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全社会对这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从而提升这些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较大规模城市同样具有较高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此外,其中一部分行业还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其自身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辅助并提升了城市其他行业的发展。

  3.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内部,城市化的影响表现得更加广泛而深远。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例如,城市居民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性需求推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对饮食质量和多样性的追求带动了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对休闲娱乐和体验式消费的需求促进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发展。而许多迎合城市居民这些新需求的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它们也更容易在较大规模的城市中得以实现规模化和多样化经营,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大型城市的就业弹性。如表13所示,城市化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A类城市2010年的城市化率达到77.11%,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就业弹性差异。

  4.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吸纳人口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异也会对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表14所示,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上,A类城市的优势十分明显,这尤其体现在对经济发展较为重要的科学和教育支出上。此外,A类和B类城市在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共交通、客运及货运总量、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等方面都优于C类和D类城市,尤以A类城市的优势最为明显。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