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探析
时间:2014-02-13 17:30
来源:发表吧
作者:程振锋 王延臣
点击:
次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以产业聚集为源动力、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生态文明为前提、需求拉动为主体的四维发展路径,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强调在城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聚集生态文明
城镇化建设理论演化变革
有关城镇化本质的认知,各方学者也有不同观点:埃尔德里奇较早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全部含义。兰帕德、麦基、弗里德曼和沃尔夫等人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物质、空间、经济、人口、体制以及社会特征的多维现象反映。当代城镇化的实质含义在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英国帕乔内将城镇化定义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镇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即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提出: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1/3以上的世界能源,高油价、高排放以及粮食高价格成为这一发展模式的外化表现。一种是塞奇·拉脱谢尔等人提出"反增长计划"。该理论认为:为了增长而增长对生物圈承受极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而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危机尤其是温室效应的持续恶化,使得反增长对缩减经济规模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因此,其目标应该是用一种非增长的社会来代替目前增长的社会。他们的主要结论:只要在社会与环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减少资产、人口及不必要的包袱,人类社会就可以在转折和衰退的过程中保持"繁荣"。
世界典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述评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迁移与经济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相适应的过渡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镇化曲线。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程看,城镇化与渐进发展的工业化和经济水平与结构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同时,制造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并鼓励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和居民。这一历史过程,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进程的源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自二战以后才出现快速的城镇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镇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镇化"基本特征。由于城市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吸引并拉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尽管这一时期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城镇化化进程带来"虚假繁荣"。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在城市,而这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会超过农村,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4%。到2020年,农业人口将稳定在31亿,甚至开始缓慢衰退;而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城镇化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但是,经济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够支撑城镇化人口的增长。
中国城镇化的两难境地
根据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率在30%至60%之间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而部分东亚国家(如韩国)城镇化率达到65%至70%时,城镇化速度才放缓。我国目前城镇化率约52%,按照我国现有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8%至1%计算,未来15至20年,我国将有大量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结构仍然处于快速变化时期。在我们国家,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人口问题,随着人口大规模迁移,特别是向中心城市(北京、上海等)的迁移,给城市的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应对人口迁移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变革。过去30余年,中国的经济高增长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后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根本依托的,如果,依然是之前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那未来的城镇化将是一场灾难。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但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的高增长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难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突围
(一)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新兴力量
几乎所有的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图1表明了2007年服务业对全球GDP的贡献,图2描述了服务业在某些国家或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60%-80%,世界各国的服务业都在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中国城镇化进程,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在当下世界经济背景下,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为加速城镇化提供更为强劲的源动力。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