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科的本色回归与彰显(2)

时间:2014-01-16 16:57 来源:发表吧 作者:张群 点击:

  杜威认为:“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于再考虑,再检验,再证实。”这说明地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是地理学习活动的本色。可有些地理课仍然“一只粉笔一张嘴,一张挂图一本书”,或加入了一些时代特色很浓的多媒体技术,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种进步。但一些教师应试的理念不改,那就是变着法儿地研究怎么“巧妙”地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仍侧重于怎么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少了深层次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中的凸显学科探究本色的“活动”素材随处可见。这些活动设置恰当,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的理念。这些包含了“图表制作绘制”“学具制作”“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考察”等探究性很强的内容,回归到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来,以此满足具有创造性构建能力的学生主体要求,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和认识要素,把感知学习和操作融合到一起,这样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他们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激活创造力,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动手,学会动脑。[1]地理教学中彰显地理学科的探究本色,可侧重于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唤醒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意识,即“乐于探究”。第二,要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即“精于探究”。如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实地考察的方法等,以及“现象入手——提出假设——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探究的一般程序。第三,要利用好地理教材里随处可见的“活动”资源,让学生紧扣教材,经常探究,即惯于探究利用教材里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搜集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解决,团队合作与交流的探究素质。
  三、地理学习手段的工具本色回归与彰显
  “地理不看图,越学越糊涂!”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了地图、地球仪,地理课就失去了很大的意义。地图、地球仪是学好地理的第一工具,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位置、特征、空间关系等都要利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了地图,学生就无法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也就无法构建鲜活的地理知识。现行的地理教材里包含了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有机的构成一个“图像系统”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学科本色回归与彰显,要充分重视和运用好地图、地球仪,凸显其工具性一面的本色。地理学习中的这种工具性本色彰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这种工具性,养成翻地理书就翻地图册和“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恰当的读图方法、顺序,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第三,在读图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第四,教师还要结合地理教学,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和巩固学生地理学习离不开读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让地图的工具性得到充分的彰显。
  每当我教七年级地理时,在学生人生的第一节地理课上便鼓励学生买地图、地球仪,这好比语文老师要学生买本字典一样。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我就结合地理学习奖励他们那种3至5元小型地图、地球仪。学生把图挂在书房墙壁上,地球仪摆放到书桌上,闲暇时间还可以在地图上做旅行:大洲、大洋任遨游,世界各国免签证;转动地球(仪)从此也不再是难事!这样做就是在潜意识里滋长学生对地理学习运用地图、地球仪的工具性本色的认可。
  四、地理思维的本色回归与彰显
  地理思维是指根据思维的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现象,探究地理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地理事物内部规律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理性思维。地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地理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运用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环境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核心竞争力![2]
  过去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地理思维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用一般思维的方法、模式培养学生,没有凸显学科地理现象和事物、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本色,淡化了地理思维的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责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本色。如何在遵循一般思维的方法和规律的同时,彰显地理学科的本色?首先,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现象入手,从理清地理现象间的联系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即“执因求果”。地理现象间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的。这些联系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弄清楚这些地理现象间的联系,才会发现隐藏在地理万象背后的规律。例如教学《长江》时,教材提到了长江水患集中在中下游的问题,那水患又与什么相联系?教学时引导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抓住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的地理思维的过程。其次,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即“缘果索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指导学生用这种规律来思考地理事物间相互的变化和联系,并认识、尊重这种规律。
  五、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本色回归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地理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体现了其应有的地位。地理课程对“好奇心”“兴趣”“审美情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爱护地球环境”等做了具体规定。这使地理饱含了“爱”与“关怀”,“价值观”与“价值判断”的因素,是时代赋予地理教学的使命,也是每个地理教师的职责。[3]
  要彰显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本色,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地理教师要学点心理学,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认知规律。其次,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并将其巧妙地结合在教学里进行渗透教育。再次,由于地理学科的开放性、地域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要很好地结合地理学习中的实践观察,观测,野外考察,调查等具体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有人说:地理课程的改革,首先是地理教学理念的改变。地理教学要讲“地”,更要懂“理”,这样学的才是地理。没有理念的地理,是缺乏灵魂的课程;没有正确的、科学的课程理念的地理教学,是病态的教学;没有学科本色回归与彰显的地理教学,是暗淡的。只有牢牢把握地理学科性质和理念,并正确地依据这种性质和理念,让地理学科本色回归且得到实实在在的彰显,才是我们追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鲜活、灵动、有生命”的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
  [2]贺丹君、蒋梅仙,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2).
  [3]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