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议李白诗歌的“逸气”
摘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受道、侠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一股舒卷自如、独立自由的逸气。诗人常以逸气入诗,在诗作中既展现了一种淡然平和的心境,又体现了一种对自由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形成了一股飘逸自然之美。
关键词:李白诗歌逸气
在历代对李白诗歌的评论中,"纵逸""逸气""逸态""奇逸""飘逸""豪逸"的字眼俯拾皆是。如"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西清诗话》),"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沧浪诗话》),"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唐诗品汇》)。再如,胡应麟《诗薮》云"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云"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等等。
通过对历代论者评品的解读,我们发现"逸"与"气"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点。实际上李白诗歌确实以"气"贯穿其中,有仙气、豪气、酒气、骨气、奇气、怨气,更有逸气。诗人因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形成逸气,诗中的逸气不仅是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还是一种平和淡然心境的反映。
一、"气"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气,云气"(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象云起之貌","气"原指自然界大气之意。后来"气"渐与文学创作有关,被注入了人的生命意识,与创作主体紧密相连。孟子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曹丕亦云"文以气为主",刘勰则谓"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等。"气"已成为"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太白以气为主",甚至"以气夺人",展示了其诗作无穷的魅力。
二、李白诗歌"逸气"的表现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许慎《说文解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常有"逃跑""隐逸""释放""安逸""放纵"之意。李白诗中"逸"与"气"的结合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首先,"逸气"是一种舒卷自如、淡然平和的心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文中李白的诗歌若无特别说明,均出于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宁静的心态与敬亭山形成了相互默契的对话。"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悠然独步溪月的形象,仿佛生成了一机禅趣。"明朝挂帆席,枫叶纷纷落"(《夜泊牛渚怀古》),停泊牛渚的夜晚渗透着一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冲淡平和之美。诗人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舒卷自如地表达心中情怀,飘逸而灵动。
其次,"逸气"是一种对自由追求的精神体现。诗人常以"大鹏"自喻,不愿做"蓬莱之黄鹄"、"苍梧之玄风"、"殷勤于衔木"的"精卫"、"警晓于蟠桃"的"天鸡",因为它们"不旷荡而纵适,何惊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大鹏赋》)。以"大鹏"自喻是对"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诗人的自由精神,在其笔下高出天外的峰峦,一泻千里的江河,手弄白日的仙境中得到体现。诗人笔下的名山大川是飞动飘逸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理想中的仙境是飘逸灵动的,"美思欲望等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对自由的追求,诗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灵动自如的舒卷之气;正是此种逸气贯注于诗歌,才使得诗歌"率皆纵逸",呈"逸态凌云"之势。
最后,诗中"逸气"形成了飘逸自然之美。诗人以其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天真纯朴的心态,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天成的诗作中流露出飘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在生活与自然中所得的刹那感悟和情思,诗人兴到神会,一挥而就,形成了自然天成之作,富有无穷的韵味和情味。"忘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罗大经先生在《鹤林玉露》中肯定了诗人"胸襟阔大",诗作"自然流出,不假安排"。诗中飘逸自然之美,正是诗人淡然平和、追求自由的"逸气"体现。
三、李白诗歌"逸气"形成的原因
"逸气"的产生一方面与盛唐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诗人自己独特的气质。
盛唐时期是一个朝气蓬勃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兼容并包,民族高度融合,尤其是南北文风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对"逸气"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时的交流与融合是空前的,是无所顾忌的包容,是自由的创造和革新,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和限制。充满朝气的时代蕴含着解放气质,"在施行封建礼教的精神禁锢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松懈"。生活在精神领域较为解放时代中的李白,他脱略小节、自由使气、飘逸欢乐,吟唱出一首首富有自由精神的逸气之歌。
当然,诗人舒卷自如"逸气"的形成也离不开道、侠思想的熏染。李白信奉道教,以得道成仙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他"十五游仙山,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追求道教大师--司马子徽的超脱通达之境,道教对其影响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诗人甚至认真地炼丹服食,追求自由的神仙境界。诗人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他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其二)诗人通过饮酒排遣现实中政治失意的痛楚,在饮酒中找寻失落的自由,以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真趣,获得一种超越政治、超越生世的乐趣。
同时李白的思想也受任侠风气的浸染,"少以侠自任","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豪侠笑尽一杯酒"等,侠气的浸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李白自由逸气的形成。"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侠客独立不羁、豪迈仗义的气概正是诗人受侠气熏染而形成的自由逸气。道、侠思想给予了他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诗人在内心深藏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诗歌中则显露为舒卷自如的逸气。诗人企慕神仙、任侠之气,其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独立不羁、飘逸洒脱的自由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诗人在盛唐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受道、侠思想的熏染,形成了独特的逸气。诗中的逸气是一种舒卷自如、平和淡然的心境,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诗人在"逸气"的贯注下进行诗歌创作,形成了飘逸自然之美。正可谓"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沧浪诗话》),"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太白诗豪迈清逸,飘然有凌云之志"(《读四家诗选》四首序)。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5.
[3]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余恕诚.唐诗风貌[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朱家元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41000)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