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说唱艺人的缩影
【内容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勇敢的赫哲人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特的音乐文化。文章将对"乌日贡"大会中的说唱音乐"依玛堪"进行阐释。
【关键词】乌日贡赫哲族依玛堪
一、"乌日贡"大会的基本情况
"乌日贡",赫哲语为"欢乐的节日",是集民族音乐、民族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乌日贡"大会发起人孙玉森把它定义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全民族共同参与,按固定日期举行的盛大集会。这就是已被广大赫哲族民众认定了的'乌日贡'。""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特有的民族节日,也是唯一的属于赫哲人自己的节日。"乌日贡"大会是赫哲族民间文艺形式的综合体现,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上的一个独有的文艺形式。由赫哲人孙玉森、吴福常倡导和筹备的"首届文体大会"于1985年6月27日至30日在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乡举办。
1988年6月将这种文体活动正式定名为"乌日贡"大会,以后每三年召开一届。1997年开始,改为每四年举办一次,截至2013年6月已举办了九届。1985年在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乡举办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1988年在同江市街津口举办第二届"乌日贡"大会;1991年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举办第三届"乌日贡"大会;1994年在佳木斯市敖其镇举办第四届"乌日贡"大会;1997年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举办第五届"乌日贡"大会;2001年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举办第六届"乌日贡"大会;2005年在抚远县举办第七届"乌日贡"大会;2009年在佳木斯郊区敖其镇举办第八届"乌日贡"大会;2013年在同江举办第九届"乌日贡"大会。
大会最重要的内容是音乐和体育两大部分。音乐涵盖了赫哲族的传统民歌、传统民间舞蹈、说唱"依玛堪"、民间故事"说胡力"、口弦琴弹唱、新民歌、现代民族舞;体育则包括游泳、射击、叉草球、顶杠、摔跤、拔河等。大会流程大致如下(以首届和第一届大会为例):
大会于1985年6月27日至30日,在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乡举办。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开幕式,文艺节目、体育项目的演出和评比及闭幕式。
"首届文体大会"共有5支代表队参加。分别是:同江、佳木斯、北京联合代表队,由尤金良领队、孙玉森担任教练,参加的演员有12人,运动员有10人;八岔代表队,领队毕德玉,教练毕德林,演员11人,运动员17人;四排代表队,领队尤双喜,教练付占祥,演员9人,运动员18人;敖其代表队,领队葛延福,教练葛文福,演员及运动员共4人;街津口代表队,领队尤清海,教练毕海清,演员10人,运动员35人。
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在举办的同时,邀请了诸多媒体及相关单位一同参加,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佳木斯电台、佳木斯电视台、双鸭山电视台、同江电视台、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环境报、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省歌舞团等。
以后的大会流程基本和首届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会组委会将增加比赛项目、扩大大会规模,但总体流程还要参照首届大会的流程。
二、大会中的依玛堪
"依玛堪"是赫哲族人民世代因袭、口耳相传的民间说唱。表演形式主要是一人讲唱,一般以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说唱依玛堪时所用的曲调称做"依玛堪调"。对"依玛堪"一词,迄今为止,尚难做出语源上的解释。历史上,赫哲族人把那些长篇说唱古代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莫日根故事的口头说唱形式称做"依玛堪"。
"乌日贡"大会中的依玛堪演唱形式主要是长篇叙事故事的精彩片段,描述莫日根的英雄事迹。从第一届到第八届依玛堪的表演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演者的人数发生了变化,表演形式由一人讲唱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成为一人讲唱多人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表演形式;其次,表演使用了生活中的道具(渔网)丰富了舞台表演;最后,音乐方面不再是单一的讲唱人的讲唱,而是在此基础上新时期的赫哲族依玛堪采用了伴奏音乐。
"首届文体大会":《满斗莫日根》片段(葛德胜说唱)、《玛尔托莫日根》(尤树林说唱)。第二届"乌日贡"大会:《依玛堪小调》(葛德胜说唱)、《依玛堪》片段(尤金良说唱)……第六届"乌日贡"大会:《萨满神歌》(吴宝臣说唱)。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依玛堪--反抗》(吴明新说唱)。第八届"乌日贡"大会:《东方赫哲》(吴明新等说唱)。
三、依玛堪承载的说唱艺人
(一)20年代依玛堪老艺术家
葛德胜(1911-1998年),被誉为赫哲族"最优秀的演唱家""史诗演唱家""民间艺术家"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依玛堪名篇。他的父亲葛双印、母亲何淑清都是赫哲族依玛堪歌手,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通过家庭、村落和社会学会了依玛堪名篇及唱段。16岁时,便学会了10多部依玛堪。生前演唱过大量的依玛堪小调,代表作品有《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牟都里莫日根》《西尔达鲁莫日根》《乌呼萨莫日根》《沙伦莫日根》七部。其中一些作品,如《满斗莫日根》获1979-1981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香叟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获黑龙江省1983年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
在第一届"乌日贡"大会上,葛德胜老人说唱了一段《满斗莫日根》,使用的是赫哲族语言。《满斗莫日根》主要讲唱的是庆功、祭祀活动,五位莫日根同穿萨满神服,分别唱请神、祭神歌。在说唱"依玛堪"之前,有几句说白,说白结束后,才正式进入依玛堪故事的主题。说词部分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唱的部分则主要是表演者抒发情感,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表演者表演得惟妙惟肖。大型依玛堪一般要说上几天几夜,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乌日贡"大会上,一般说唱的依玛堪都是故事中的片段。第二届"乌日贡"大会上,葛德胜老人也说唱了依玛堪片段,使用的是赫哲语。演唱之前,仍是先说白,后演唱。演唱中,使用衬词非常丰富,有"赫力勒尼赫力赫力格以赫力""赫力勒尼赫力那尼赫力赫力""赫里拉赫里拉给赫来"等。葛德胜老人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说唱并重。由于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因此他的演唱朴实自然,明白如话,表演生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吴连贵(1908-1980年),民间歌手,黑龙江同江人。从小喜欢本民族民歌和民间说唱,后拜著名依玛堪歌手莫特额为师,学会了许多赫哲族古老民歌和故事,成为一位出色的依玛堪歌手。1979年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诗人歌手座谈会,后曾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吴连贵自己喜欢编一些歌词,现编现唱,颇受群众欢迎。主要作品有《木竹林莫日根》《木社里莫日根》《西尔达莫日根》等。吴连贵与其他依玛堪歌手不同,他不是从讲入手,而能开篇即唱。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吴连贵的演唱形成了曲调优美动听、音乐形象生动、节奏多变等独特风格。他在诠释依玛堪作品时能够做到专曲专用。
(二)40年代依玛堪的承接者
吴明新(1940年),吴连贵长子,是中国第一批滑雪运动员之一,他转业后一直在佳木斯市铁路局工作。吴明新学唱依玛堪,是受其父亲吴连贵的影响,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吴连贵就是赫哲族乡著名的民间说唱艺术家,经常在公开场合演唱依玛堪。他耳濡目染,渐渐将依玛堪说唱艺术的精髓铭刻于心。1997年退休后他开始挖掘、整理赫哲族民间艺术。2005年,由他自编自演自唱的依玛堪说唱节目《反抗》,讲述了赫哲族一家三口与一个日本兵进行斗争的故事。《反抗》在第七届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上一举包揽大会创作、表演、作词、作曲、精神文明五个奖项的一等奖,在大会上产生轰动,震惊整个会场。
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依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说唱文学,很多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是靠依玛堪流传下来的。现今,70岁以下的赫哲人很少有会说赫哲语的,能够演出赫哲族民间传统说唱艺术依玛堪的赫哲人更是寥寥无几。目前,赫哲族传统艺术依玛堪正面临着现代文明的空前挑战,现在虽然有些人会演唱依玛堪,但他们多是硬背的几段唱词,并非本色的依玛堪表演,想要演出纯正的依玛堪必须掌握赫哲族语言。为了让依玛堪这门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吴明新把依玛堪的精髓传给了他的侄子吴宝臣,他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这门宝贵的民间艺术流传久远。
(三)70年代依玛堪的传承人
吴宝臣作为赫哲族依玛堪说唱的传承人,也是现今唯一能够演唱依玛堪的赫哲人,目前是"依玛堪艺术团"的艺术指导,同时从事大量的宣传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他对赫哲族的民俗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非常看好,也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他认为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依玛堪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依玛堪的口传方式有三种:一是家族传承,二是师徒传承,三是歌手互传。吴宝臣说唱依玛堪是直接从叔叔吴明新那里学到的,间接从爷爷吴连贵那里学来的,属于家族传承。在采访期间,他为我们演唱了部分依玛堪小调,他说,他现在说的赫哲语也不是非常标准的,他本人对音乐非常热爱,喜欢搜集一些有关依玛堪的资料,平时业余时间,自己学唱依玛堪,有时也会登台演出。
吴明新,佳木斯市铁路局退休工人,所说唱的依玛堪受其父亲风格的影响很大。其父吴连贵也是赫哲族多才多艺的优秀民间艺人。他不仅能唱动听的嫁令阔(所唱曲目多达50首),还能说唱生动的依玛堪,并且已形成自己特有风格。吴明新1997年退休,退休以后完全致力于对依玛堪的研究。在退休的几年中,吴明新老人走遍了赫哲族的大小村落,自己采访、学习说唱依玛堪。2005年,在抚远县举办的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上,吴明新凭借自己编创、说唱的依玛堪小唱《赫哲莫日根》而一举成名。2008年2月,吴明新作为依玛堪的重要传承人,在黑龙江省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奔赴北京,于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从此,吴明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必须把赫哲族的依玛堪传承下去,随着会说赫哲语的人越来越少,教授赫哲语、依玛堪的任务也迫在眉睫。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中的"依玛堪"体现了赫哲族的文化艺术,它是赫哲族民族音乐的一个奇葩。如今的赫哲族,能够说唱长篇依玛堪的歌手都已经去世,即便是他们的传承者,能说唱完整的曲目也是非常有限的,多数已失去原有的面貌。为了不让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失传,"依玛堪"的传人正在为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努力着。
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认为:"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乌日贡"大会现已成为赫哲族的代名词。通过再现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以突出赫哲族的文化特色,反映赫哲人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会、凝聚的大会,对赫哲族来说,起到了团结、稳定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有利于稳定、和谐。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保护。"乌日贡"大会作为赫哲族优秀经典的文化产品,受到了国家和相关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保护。尽管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是艰巨的,但我们依然会为此不懈地努力。
(注:本文系201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少数民族特有节日中的展演与民俗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9-B)
参考文献:
[1]舒景祥.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徐昌瀚.赫哲族文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
[4]黄秋实,刘魁立.依玛堪[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波·少布.黑龙江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6]饶河赫哲族编委会.饶河赫哲族[M].饶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刘黛)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