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2)
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有待于在继承人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走向。1.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1.2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2.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生长的,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课程改革将对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从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范围、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与整合,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课程改革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将深入发展。受城乡差别的影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更加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各个学校可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框架之下,依据本地特色,学校文化传统,本校的办学理念,创造一种积极、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构建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生动体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4.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远程资源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要真正的达到教学目的,光靠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学生能否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要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要看学生能否学懂、学会、学精。由于远程教学资源能够将文本、音频、视频等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因此,学生学起来感兴趣,教师也感到轻松,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不竭动力,是力量之源。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和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