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问题与改革(2)
时间:2013-12-17 10:19
来源:发表吧
作者:李苹 朱斌
点击:
次
1.门票价格高。据《北京青年报》报告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2008年前后国内多数景区调价,而2012—2013年恰逢这些景区的三年“解禁年”。国内便涌现了一批景区的涨价热。这也充分暴露了国内景区的“门票经济”。目前旅游景区的门票是景区旅游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断提升的门票价将面临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
2.门票价格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0世纪80年代之前,旅游景区被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外出旅游日益成为大众需要,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景区更是人满为患,2012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通知,使得出游的人如“井喷”之势。面对暴涨的游客数量,有些景区简单地以门票价格作为调节游客流量的手段,并同时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旅游业,其实是发展旅游业经济,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旅游业便由旅游业经济慢慢转换为门票经济,这是与发展旅游景区的初衷以及最终目标相违背的。
3.价格灵活性低。价格杠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旅游客流,但是中国旅游景区使用价格调控的手段及方法过于单一,只是淡旺季实行不同的门票价格,在游览时间,不同群体、游览范围、游览季节等方面差异化较少。
4.缺乏相关门票价格制定监督体系。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要为: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各省政府分级管理。当管理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直接导致门票价格的上涨,所以只有解决现有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三、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改革方向
1.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必须规范化。如果景区门票的价格制定过高,会严重挫伤游人的游览意愿,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而景区门票制定的过低,会导致在节假日时游客人满为患,很有可能超出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力,破坏文物和自然环境,同时对景区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这种低价门票同样也会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造成运营成本与收入失衡,所以过低的门票价格同样也不适合目前中国景区制定体系。景区的门票价格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景区经营的成本,也要考虑公众对票价的意愿,所以景区门票价格要因地因时制价。在中国很多景区已经依照中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出适合其景区收入的门票价格,门票价格体系趋于完善,景区门票价格趋于合理,体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
2.制定科学可行的定价策略。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作为货币化的景区门槛,影响着景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游客旅游权利的实现,其科学定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其产品的定价要有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体系。在对其门票价格进行定价的时候,建议参照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对文保单位、旅游景点的考核、验收标准,对各个景点的资金投入额,面积、收入水平、知名度、旅游满意度等条件,制作一套可供参考的资料,区别对待,制定与之相对应、匹配的门票价,有针对性的制定门票价格。
3.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中国现有的听证会是“逢听必涨”,原因在于参与听证会的大多为旅行社经理以及业内相关人士,价格的上涨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涨价才会使他们的收益增加,所以这也导致了景区门票听证会逢听必涨的恶性循环。所以景区门票听证会应该加大普通公民的比例,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区别对待。
4.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中国旅游景区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向游客收取景区门票。统计数字表明,中国门票的平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门票在景区的收益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各景区应该做出转型,由门票主导消费转向其他消费带动景区经济。例如,杭州西湖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后,财政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带来的却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原因就是西湖门票的免费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真正的带动了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只有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各个景区才能获得更大经济收益,从而使中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